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斌 《天府新论》2018,(3):144-151
网红即网络红人,这一群体是由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媒体共同催生的产物。网红的出现见证了我国名人文化的市场化和媒介化变迁,在线“圈粉”的逻辑一方面让新媒体变成了制造名人的数字化机器,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红的“非法兴起”问题愈益突出。另外,作为新名人的网红还引发了“粉丝”消费的转向,“粉丝”不仅能透过网红去消费真实,更能在此过程中凭借对新媒体的运用而将自己塑造成网红。成为网红也意味着要付出相应的情感劳动,这种劳动将网红的情绪与身体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商品化处理,从而满足“粉丝”与资本的双重需求。不过,并非所有网红的情感劳动都会被资本收编和异化,比如我国正在崛起的主流网红,就构成了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主体。现阶段,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大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发挥网红在促进网络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层面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莹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9):238-245
近几年,网红打卡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十分流行.通过研究发现,身份建构、社交维系、营销刺激、审美实践和数字记忆五个维度的动因共同建构了青年群体进行网红打卡式消费的行动逻辑.然而,过度沉迷网红打卡文化会令青年群体迷失于网红景观之中,自我主体性面临解构风险,并且滋长超前消费、跟风消费等不良之风,还会引发市场标准的畸形化等诸多问题.这需要青年个体、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合作发力,共同建设繁荣且有序的正规市场,为青年群体塑造正确消费观念,引导青年消费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取代忠孝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诚信的地位变迁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解决当前道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诚信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人际诚信转变为人际诚信与契约诚信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技术层面和口号宣传,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伦理消费观。消费的目标模式不是由人的动物本能规定,而是由人所处的社会伦理决定;消费的满足程度由社会的尺度来衡量;消费的方式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伦理决定。消费伦理的现代性转换既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传统消费伦理的时代转变,还包括消费者至上带来的困惑、享乐主义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迷失和个人主义带来的生态的灾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消费观中,科学是消费伦理的首要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公正是科学消费伦理的重要保证;适度是科学伦理消费的前提。要通过建构科学伦理消费观,深化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消费伦理的法律、道德支撑,树立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改善消费环境等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诚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个体自利之间斗争所达成的一个互利均衡结果。一般意义上 ,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小范围经济中 ,符合诚信的伦理规则就能够起到对个体自利的完全规范 ;而行业规范则主要是工业文明之后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对法人诚信的规范体系 ;这两种规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通过对公共权利的诉求获得了法律上的强制保证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呈现出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消费活动促进了个体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早期勤勉与节俭的禁欲主义式新教伦理,被提倡享乐和即刻满足任何需求的消费伦理所取代.消费伦理与“个体化”的共谋,将个人主义推向了它的极端形式——追求享乐主义并高度关注自我的自恋主义文化.自恋主义所爆发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对公共及私人领域双方均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诚信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市场经济的深层发展,并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诚信的传统理解基于道德哲学传统,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理解已经超越道德哲学传统,使诚信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即诚信既是伦理的,又是法律的;既是意识,也是意志,更是精神。将诚信置于"法律——伦理"框架下分析,并通过"法律——伦理"生态互动生成诚信精神,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伦理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8.
孙雅南 《中州学刊》2012,(2):129-131
任何道德观念和伦理体系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培育起来的。诚信作为一种伦理现象,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而存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突出,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的目标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诚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人际关系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虚拟享用是人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和实践行为。虚拟享用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在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既可使个体同自然、社会和自己和谐相处,也可刺激人的占有、消费和炫耀的欲望,以致超出同代和代际规定给它的伦理界限,造成奢侈和浪费。虚拟享用本身无善恶之分,但虚拟享用的实现方式却有好坏之别,关键在于社会给出的是何种样式的设置。着眼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需要、欲望、虚拟享用,达于发现造成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和社会设置,指明一种趋向和谐发展的可能形态,是伦理批判的终极目的,也是伦理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的多元价值要求是社会公共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 ,公共选择的最高原则应该是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能满足个体利益要求。在当代中国价值实践中 ,建立一系列社会伦理准则的机制是公共选择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与道德建设问题备受世人关注且亟待有力的回应。正确面对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正视问题,这是道德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当前道德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道德建设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国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当前中国的道德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其中一些道德问题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今中国的道德问题其直接诱因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的思维模式用到道德判断和社会行动能力上。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道德治理问题:一是树立信心和决心,二是提升信念和信仰,三是倡行共建和共享,四是坚持"守"为"并行,以"守"为先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问题相伴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有技术根源、社会根源和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因素;化解网络伦理冲突、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相应的有技术途径、法律途径、道德教育等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4.
We address ethical consumption using a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 on the actual purchase of Fair Trade (FT) coffee in three supermarkets in Germany. Based on a quasi-experimental before-and-after design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s – information, 20% price reduction, and a moral appeal – are analyzed. Sales data cover actual ethical purchase behavior and avoid problem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But they offer only limited insights into the motivations of individual consumers. We therefore complemented the field experiment with a customer survey that allows us to contrast observed (ethical) buying behavior with self-reported FT consumption. Results from the experiment suggest that only the price reduction had the expected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FT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完全符合消费伦理的主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可以看出,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以批判的方式把人本消费伦理思想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视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系。而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为当下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伦理评价提供了原生性指导理论和研判平台,对审视现代消费剥削、消费异化、消费自由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尹长海 《云梦学刊》2012,33(2):80-83
政府公共决策是一次利益再分配过程,由于"经济人"假设和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公共决策权力时常被滥用,造成政府公共决策失误。制定完善的规则,规范政府公共决策权力,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公共决策失误,使之解决民生之苦、反映民生之需、实现民生之乐。  相似文献   

17.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12,(6):108-118
施蒂纳将"自由主义"理解为崇拜国家、社会或"人"的理论,包括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人道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消灭国家和社会观念,消灭一般的"人"的概念,摆脱这些外在力量的束缚和限制,个人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才能成为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唯一者"。马克思揭露了施蒂纳对自由主义划分和理解的狭隘性和扭曲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现存国家、社会和思想观念,把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作为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2,(4):124-134
按照先验哲学的观点,人之所以能以信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先验能力——"定然判断力"。定然判断力作为宗教信托之运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他力型与自力型。他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满足与"一即一切"之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冲动,于是出现了"唯一神教"的宗教信念原型。自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与"一切即一"的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运动,于是出现了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宗教信念原型。潜意识中的宗教信念原型以"象征"方式并借助"爱"之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经验世界中的宗教信念。故宗教信念经由三个世界:超验世界、潜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9.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的广播大会,作为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把广播这一媒介的鼓动功效发挥到了最大。然而,目前学界对这一特殊广播形式的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文章从媒介形态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广播的媒介特性和社会作用,结合我国新闻媒体的历史传统,认为这种广播形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发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