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尊重的力量     
一个名叫保罗的乞丐,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给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要借100美元。虽然洛克菲勒认为这可能是在变相乞讨,但还是给他寄去了100美元。没想到一周后,保罗给洛克菲勒寄来了一张借条,洛克菲勒随意将其放在了一边。  相似文献   

2.
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孚石油的创始人。他的名望不光在于钱财,还包括健康与长寿。洛克菲勒早年孱弱多病,后来却变得身体健康,心胸豁达,颇具传奇性。其中是适时而“退”帮了他的大忙。他也因这一“退”,退出了人生的另一道风景。与众多创业者一样,洛克菲勒经历了许多艰辛,身心都作了超前的付出,使他52岁时就身患多种疾病,无力正常工作。是继续“搏”还是马上“退”?在权衡利弊之后,洛克菲勒听从医生的忠告,选择了后者。他给自己重新定位,调整了与公司间的关系,随后到大自然中静心颐养,逐渐恢复了健康,一直活到92岁才去世。谈到“退”,洛克菲勒…  相似文献   

3.
尊重的力量     
一个名叫保罗的乞丐,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给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要借100美元。虽然洛克菲勒认为这可能是在变相乞讨。但还是给他寄去了100美元。没想到,一周后保罗给他寄来了一张借条,洛克菲勒随意将其扔在了一边。  相似文献   

4.
正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在某种意义上,机遇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他的创业史时,也只说了一句话:"压倒一切的是时机。"抓住时机,财富就离你不远了。  相似文献   

5.
洛克菲勒出生在贫民窟,从小就有捕捉机会的眼光。他把捡来的一辆玩具车修好,以收费的方式提供给同学玩,只一个星期的工夫,就赚到可以买一辆新玩具车的钱。老师深有感触地对他说:"如果出生在富人的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洛克菲勒中学毕业后,刚一开始从事经营活动,就敏锐地把握住了遇到的一个好机会。这天他到港口酒巴喝酒,无意中听  相似文献   

6.
人际关系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艺术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策略。在20世纪的宽泛视野中,以美国杰出CEO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斯隆、沃森父子、艾柯卡、韦尔奇等为例,考察CEO的人际关系策略,研究人际关系与危机管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洛克菲勒活了98岁,然而,浓缩他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路,只有两步路:前一步与后一步。以53岁为界,这前一步,洛克菲勒所做的一切就是赚钱。为了赚钱,洛克菲勒甚至不择手段,在宾夕法尼亚州。当地人最痛恨的就是他,被他打败的竞争者,将他的人像吊在树上泄恨。就连他的亲弟弟也对他深恶痛绝,甚至把自己孩子的棺木从家族墓园里移出。  相似文献   

8.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09,(6):28-29
故事斋小气的石油大王齐奥尔顿原是洛克菲勒石油子公司的办事员,由于他才华出众,做事踏实,很快赢得了部门负责人的赏识,并被推荐到洛克菲勒手下当了一名助理。上班第一天,公司正在忙碌一笔大生意:为了进一步占领国内市场,公司经由美国五大湖托  相似文献   

9.
正面对各种压力,洛克菲勒动用各种公关手段,聘用资深律师、收买媒体、拉拢经济学家,取得了一定效果说起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未必很多人知道,谈到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则不少人都知道。洛克菲勒一度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首富,他能够起家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逐渐成长为石油大鳄,关键是采取了合法而又鲸吞的手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对当代艺术哲学论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直接催生了当代分析美学关于如何对艺术进行归类的三种解决方案。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将其发展到了艺术分析领域,用"家族相似性"来归类艺术,提出了反本质主义的艺术识别观;新本质主义在曼德鲍姆对"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批判基础上,重新找到了对艺术本质追寻的新路径;而作为本质怀疑论者的卡罗尔则在批判完"家族相似性"概念后,提出了另一种历史性叙事的新的艺术识别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告艺术说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争论存在着实证和批判两个向度,我们这里对"广告艺术说"论争脉络的梳理和认知立足于后者。从艺术的历时性考察,广告与艺术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就古典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都是以"艺"为核心内容的审美文化;都面临相似的功利性问题;都表现为一种平和而非激越的文化样态;都表现为一种肯定文化。但就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而就后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又具有某种暗合关系,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实践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视为大众文化的广告成为了艺术。  相似文献   

12.
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尼采指出,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和艺术家由于"异化"而日趋"退化"。尼采认为,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艺术创作中的"神启"只是艺术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夸张。尼采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在艺术理论中,重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尔库塞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把审美作为改造世界和历史的物质力量;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认为审美介入历史、建构历史;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继承了以艺术解释历史的方法,前者强调文化生产对历史的重要性,后者提出了"认知测绘"美学.  相似文献   

15.
人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远行"到"回归"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前艺术——纯艺术——后艺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最初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实用技术一体化的状态出发,逐步"远行",不断净化自身,直至与技术的最终分离。到了现时代,技术性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当中来,并促使跨媒体艺术的形成;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再次与生活"跨界"融合,实现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回归"。在跨媒体艺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具有"跨界"思维方式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数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诗歌创作的阐述,认为西默斯·希尼以诗歌创作画出了一个回归"平和"的艺术圆周,很好地实践了他的"写作是与红尘俗世的疏离,但又不是逃避"的诗歌创作主张,并深度阐释了"艺术的终极是平和"的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