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多年不见的同窗,特意打电话来说:“我看了你那篇《人总是从某一点上开始杰出的》的文章,觉得你还可以写一篇《人也总是从某一点上开始平庸的》。”还说,“我就是从某一个点上开始平庸的。”我当然不好承认他“平庸”,连忙对他说:“是呀,当初你也是挺有理  相似文献   

2.
一头羊到了天堂对上帝说:“我的头上有一对角,是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利器,但我为什么还是被手无寸铁的狼吃掉呢?”上帝说:“虽然你和狼都是哺乳动物,但你是以草、叶为生;狼则以肉类为生。在地上,  相似文献   

3.
“大良”是壮族的一个支系。明·邝露《赤雅》卷上曾说:“獠之有侗,犹僮之有大良也。”至于何以称为“大良”,一种意见认为:“大良”即“大狼”,“良”、“狼”同声,译写字形之异而已。但笔者以为:“大良”并非“大狼”。其理由是: 首先,“大良”与“大狼”两种名称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良”乃是汉族封建官僚和文人,对所谓“归化”封建统治,耕田、编户、输税、性驯的部分壮族人口的称呼,其全称实应为“大良僮”。明·邝露《赤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部队里,“轻轻”和“悄悄”都是很优秀的士兵。有一次,指挥官想派一名士兵在夜里去侦察敌情。“轻轻”和“悄悄”都报了名。指挥官说:“你俩都有条件执行这项任务,因为你俩都有动作轻微、声音细小的意思。不过,谁去更合适呢?”这时,名叫词典的秘书说了话:“长官,我认为派  相似文献   

5.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6.
我国词典编纂有二千多年的优良传统,然而在理论上加以深入探讨,系统阐述,却是近代的事情。语言学界对于列为六经的《尔雅》,对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注释《说文》的有功之臣段、桂、王、朱的著述,对于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少有不佩服,不顶礼膜拜的。但是对于词典的编纂和词典理论的研究,却为许多语言学家所忽视。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大词典》的一个座谈会上曾有一段感情深沉的讲话:“词典工作大有可为,夸大一点说,是不朽的事业。”陈原先生则幽默地称词典的编纂者为“圣人”,认为词典——尤其是大型词典“是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的基础工程。”(以上均引自  相似文献   

7.
<正> 入声的本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入声短促说,一是塞音(-p、-t、-k或由它们演变而成的-?)结尾说。声调短促说,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如《辞源·入声》条:“发音短促而急,一发即收”。《四角号码新词典·入声》条:“音较短促”。《新华字典·入》字条:“发音一般比较短促”。1981年版《汉语音韵学》第32页:“一个平准的曲线,如果长了一倍,就是平声;短了一半,就是入声”。这些说法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相似文献   

8.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9.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10.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1.
两个厨师     
三匹狼在山沟里觅食,发现一片茂密的草丛里躺着一只受伤的梅花鹿。三匹狼欣喜若狂,张开血盆大口就要撕咬。狼首领说:“听人讲,生吃对健康不利,我们把这只鹿弄熟了吃,既卫生,味道又鲜美。”另两匹狼同意了。但是,它们谁也不懂烹饪技术,怎么办呢?它们正在犯愁时,走过来一只羚羊,狼首领就问:“羚羊先生,你懂烹饪技术吗?”这只羚羊正巧是一名厨师,就自豪地说:“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2.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大漠孤烟直”句 ,而其中的“孤烟” ,历来众说纷纭 ,认为是烽火、烽烟、燧烟、狼烟、炊烟等。这些解释均不妥当 ,其实是指大沙漠中的一种尘沙旋风或称之为尘卷风  相似文献   

13.
漂亮的女狼     
一位姑娘向一个小伙子求爱。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信上说:“人们都说我是一位漂亮的女狼.假如我们两个人……”小伙子见信,忍俊不禁,很有礼貌地写了回信,说:“狼姑娘.谢谢你的美意。非常遗憾,我不敢答应你。我幸亏是在信上遇见你.要是在路上碰见,我可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14.
69、混:<1>蒙混【人】。你不要~我了,今天晚上根本没有电影。<2>骗取【钱财类】。那个骗子!你那十块钱算被他~去了!按:<1>义项的意义在普通话里只能用双音节的复合词“蒙混”来表示。方言里的<2>义项显然是由<1>义项引伸出来的。70、涴(音“窝”入声):因灰尘洒落而弄脏。△走在下风,开过几辆车子,~了一头一脸的灰。按:方言里的意义是古义,比如: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韩愈诗(《合江亭》)《词典》里将~作为方言词收进,释为:“弄脏,如油、泥粘在衣服或器物上”。这个意义跟盐阜方言里的意义有同有异。盐阜方言里的意义重在“洒落在某物上”,《词典》里的意义重在“粘附在某物上”。  相似文献   

15.
豺狼的逻辑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狼和小羊》的故事: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想找借口吃掉他。狼明明站在上游,却责怪小羊把水搅浑了,使他喝不上清水。当狼被小羊驳得体无完肤之后,又找岔子说小羊去年骂过他爸爸。小羊回道:"我那时还没有出生哩!"狼蛮横地说:不管你怎么说,反正我得把你吃了。这真是豺狼的逻辑! 这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动物故事,今天--21世纪的今天仍在人类社会中继续演绎着。  相似文献   

16.
湖南常德鼎城区有一个张姓副镇长,自《潇湘晨报》2003年6月13日报道他给上访的老农刘富贵“喂粪”以来,我一直将此人铭记在心。虽然“喂粪”情节不知其详,报纸说是给农民“嘴里灌粪”,据其自辩只是“抹粪”,但是,正如6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所说,拿粪便强行往人嘴里塞、往脸上抹,对人的生理、精神的伤害都可谓巨大。刘富贵老汉自己也说,这是他遭遇到的“到死都不会忘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圬,就是往墙上抹泥。但什么是“粪土之墙”?难道是粪便砌成的墙吗? 不,粪字的本义是扫除。《广雅·释诂三》:“粪,除也,”粪土即扫起来的垃圾和尘土。打墙必须是新土,掺有垃圾尘土打成的墙松垮不堪,随时都会倾圯,那是不值得抹泥  相似文献   

18.
“狼狈”探源刘敬“狼狈”一词,无人不知,但对此词的来源,许多人则不甚了了,所以常可以听到“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释“狼狈”云:“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词义演变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编纂一部历史性的《汉语大词典》,这部词典的主要工作是放在诃义的历史研究上。在词典中,词义的历史发展应该是分别研究的,又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词义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汉语词中,单音节词,即一个个方块汉字,其字义都有一个特定的变化发展过程。每一个字从它的本义出发,产生转义,即产生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它的演变历史,一方面受着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例如“贤”,《说文解字·贝部》:“贤,多财也,从贝,臤声。”“贝”古代作为通货使用,为义旁,故“贤”的本义应与“财”有关。杨树达先生在《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贤》一文中也说:“加臤以贝,则以财为义矣。盖治化  相似文献   

20.
日前中学语文课的词语教学大体上有两条途径:一是看注释——看课文附注上的词语解释;一是查词典——从词典上查课本里没有注解的词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以上两种途径不一定行得通。有些词语,课文上既无注解,词典上也未收入,如“宽廓”(《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有些词语,在词典上的解释还不够确切,或不够全面。有的时候,也无法借助课本、词典,如考场应试,路遇询问。因此,还得掌握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见石点金,遇词解词,才能防止解词上的“本本主义”,发展思维能力。 解释词语方法很多,归纳起来,约有十种。 一、直观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