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运动、精神运动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层递转化中产生的不同运动形式.所谓转化,就是对立双方各以自己的方式经相互扬弃达到统一,在辩证包含对方于自身的同时也规定了对方;其中前起者一方又"预先规定"了后起者一方."人文学科"是精神运动的形式之一,认为"人文学科"无规律,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对规律的否定,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一种反应形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水平 ,除现实社会力量的推动外 ,要注意从理论本身的开掘和创造性的阐发上寻找潜能 ,并在理论反思中获取经验。理论不能真正地“超越历史性” ,要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研究 ,目前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重视和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探讨 ,也日见其不可忽视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尽相同的学术特点 ,因而在研究的态度、方法和角度 ,以及人才的培养、学派的形成等方面 ,也都有着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壮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而且含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蕴义 ,它反映了壮族社会的山川物产特点、壮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勤俭修身的生活信条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 ,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对其所隐含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 1 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2 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3 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 ;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 ,并从这些理论的表述中 ,探讨并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认知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匹配和协调,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真正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实现.而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社会的延续所展现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形态”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力量作为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支配社会生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在揭示这一过程还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史”。“消灭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一  相似文献   

8.
涂尔干是西方现代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对于社会学学科的核心问题——人与社会的自然及其关联——展开了深入思考与分析,并以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康德与卢梭的启蒙与理性思想为基础,建立了具有类型学与方法论意义的人性与社会自然的“心物二重性”思想,奠定了社会学学科体系中个人与社会的二元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反思近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汉话胡说”无疑是最为人诟病的理论现象, 但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它自有其合理性,是不可能轻易从文论话语到知识谱系发生整体切换的。然而,这 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不可更易的理论范式。只要我们理清“汉话胡说”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内在的张力结 构,从中国当下的文艺问题和审美需要出发,就有可能走出这一理论困境,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资源, 并最终以本土话语形态去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全球对话。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地位不仅未被正确认识,而且往往为人所误解。“自然”这一老子提出的关于事物生化本因论的范畴,其涵义即“非他使然”的“自己而然”,它是道家之“道”的特定内涵,是诸如“有为”、“无为”等重要哲学命题的基据。从实质上说,老庄的“自然”观是一种物“自然”观念;以物“自然”为法而匡范人类,则是其哲学目的,这也正是其理论缺陷之所在,同时又是老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逃不脱“见弃于当途”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老庄思想博大精深 ,意在探究宇宙之形成、万物之本源、人生之真谛。老庄哲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理念和借鉴 ,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从社会的重压下得到解脱 ,归于恬静与充实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使生命和历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称为“生命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研究主体的“生命在场”,强调对象的“历史事实在场”,强调以上两种在场基础上所达到的“个性化”研究的实现。“个性化”研究将尽可能彰显个体对于生命、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自然的看法,并通过这些看法达到对历史与人生终极眷注的最终成全。文学的生成与接受诸要素构成文学史写作“生命化”的基本前提,“生命化”的文学史写作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文学历史原貌与文学历史的真理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规划。文章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主导机制和实施战略比较均等化特质,从行政与地理特征、产业配套等比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力机制,从内在机理、衔接机制和模式内容比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内涵,并从城市化、流动人口等角度对两种模式进行评估。进而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改进。  相似文献   

14.
个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但社会分化打破了个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有机性,引起自然从社会中分离、个人从社会中孤立,表现为纯自然的消失,风险社会的形成,社会个体化、碎片化和沙化等方面特征。为了人类社会能够持续下去,就必然要对现代性社会进行反思,并修复现代性与传统和自然的有机关系,促使人地、人人和身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也影响了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过度的物质追求,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以吉卜林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分析吉卜林短篇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思想,探寻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精神、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根源,并呼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社会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恒  黄雯 《天府新论》2014,(1):61-65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看法往往夹杂着非理性因素,其结果是放大了企业的应尽职责。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角度来理性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有利于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本质。治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不是简单地制止企业的损害行为,而应该在权衡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后再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式国家治理的研究议题中, “国家与社会之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议题”。理解国家与社会之关系,需要建立在理解“国家”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然而,学界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导致了“社会”概念的“模糊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基于此,以重返“元议题”的提法,引出“社会”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回顾中国学者引进、发展和批判“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之过程的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中“社会”概念最有代表性的四个维度:组织维度的“社会”、治理单元维度的“社会”、本位维度的“社会”和总体性维度的“社会”,进而指出“国家”概念单维性与“社会”概念多维性之间的“维度错配”,以及这种“维度错配”导致的只见“经验切片”不见“生态系统”、概念创造的“内卷化”和衍生范畴的“模糊性”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的发展,为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下一阶段的研究必须增进“社会”概念理解的统一性和全面性,搭建起多种叙事框架有效开展学术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看法往往夹杂着非理性因素,其结果是放大了企业的应尽职责。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角度来理性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有利于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本质。治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不是简单地制止企业的损害行为,而应该在权衡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后再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