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与二战有关的日本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诸如天皇万岁,为天皇"玉碎",大日本皇军等相关言论和记录,这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奉行"皇道"(即"天皇以仁德治国之道和向世界宣扬皇道")的事实。可以说,那时的日本人把天皇看成神,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无处不在!那么,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2.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本已萧条的经济雪上加霜,这在日本称为"昭和恐慌"即"昭和经济危机"。但日本政府却采取了与解决经济危机背道而驰的金解禁政策。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执行金解禁政策成为日本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强制或主导下进行的,是非共产主义世界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土地改革,被称之为"不流血的革命"。外部因素在农地改革中起了巨大作用,为世人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浅论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始于"征韩"之论,中有"朝独"之说,终于"合并"之约。吞并朝鲜是日本军国主义外扩的首要目标,明治维新后的第二年,"征韩论"便应运出笼。但是鉴于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故日本未敢贸然以武力"征韩",然而"征韩论"并未销声匿迹。1876年,日本又制造了"朝鲜独立"的舆论,并以此为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战争的借口。甲午战后,日本控制了朝鲜。通过《日韩议定书》、《日韩协约》、《日韩合并条约》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完成了吞并朝鲜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高龄少子化加快和世界范围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日本政府2008年提出接收"留学生30万人计划"。随后,产学官各司其职,联手制订一系列配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近年来日本政权更迭频繁、部分政策朝令夕改、海外入学制度滞后、留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新政策的实施。"东日本大地震"也使日本留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30万留学生目标可谓遥遥无期。推动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吸引外国学生来日留学并留住优秀人才,将是今后日本留学生政策中长期不变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中国东北经济门户的海关也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日本通过操纵伪"满洲国",向各海关派遣日本顾问和封锁税收,将积存各银行之税款没收,以"优越力"驱逐各关税务司,强制接收各关。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所代表的英国等国对日实行的"绥靖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均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此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中美苏等盟国开始磋商解决滞留海外的日侨俘问题,并做出遣返安排。然而日本政府却向驻外国公使馆发出训示,提出日本侨民"现地定着"的方针。"现地定着",实际上意味着"现地抛弃"。利用日本移民充当战争"人盾"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后,将数十万日本开拓民(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贫民涌入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开拓民)安排到中苏边境一、二线地带,扒任对苏防御和镇压抗日武装任务。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甘处岛国之境",推行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海外扩张政策。青年时期的荒尾精承袭"征韩侵华"思想,提出"兴亚主义"与"宇内统一论",竭力为日本政府的海外扩张政策张目。潜入中国后,荒尾精在湖北汉口设立乐善堂,大量招募日本"志士"与浪人从事情报搜集与经济渗透活动。汉口乐善堂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日本军政商界的支持,使之成为盘踞华中地区的日本间谍核心机构。荒尾精的思想与言行是明治时期日本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侧面,其"兴亚主义"和"宇内统一论"思想在当时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质而言之,不能改变其侵略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萨苏 《可乐》2011,(5):35-35
1923年9月1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关东地区,震级为7.9级,这就是关东大地震。 当时,中国和日本因为"一战"后日军强占青岛,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而关系紧张,中国本身也困难重重。中国政府和民间依然立即采取行动,派出救护队前往日本救灾。中国政府发布通告:“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  相似文献   

10.
日本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是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如何应用西方文学理论分析东方俳句的艺术价值是一个崭新课题,以西方文学理论"教父"——新批评的视角,通过四层次文本分析法,从语音层面,意义层面,意向和隐喻层面、象征和神话层面,重解东方文学珍珠——"俳句"经典之作《古池》。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之后日本绘画界先是"唯洋是尊",后又"复兴国粹",当"日本美术的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南画却因外来文化的出身而被排斥在复兴行列之外。本文试图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分析19世纪中期之后日本南画衰弱之缘由。  相似文献   

12.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再次将世界核电发展推向十字路口。客观地分析这次核事故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对世界核电能否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从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和核企业的角度,描述了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力度;立足中国核电发展的实际,探讨了从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应获得的启示与借鉴,提出中国核电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强调了中国核电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发展核电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4.
蒋丰 《21世纪》2010,(6):35-35
在日本大都市里看不见"农民工"的身影,笔者常听日本人说:"在日本,没有城乡差别"。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人的感性实践出发,关注"现存世界"与"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实现了哲学对象的变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反思"。所谓"实践反思",就是立足于感性实践,秉持主体性原则,通过"从后思索"的方式,对现实世界采取批判态度,从而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从后反思"是一种实践的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实践,通过从知性抽象到具体综合,从现在看过去的辩证法思维过程,克服了传统的知性思维和现成性思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是一个阻力和潜力并存的经济区域。在日本仍受困于"失去的二十年"之际,中国的经济则是快速崛起,并已超越日本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大国。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简单的SWOT分析方法入手。在梳理了"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供给模式及其在东北亚的表现之后,中国在供给东北亚区域公共产品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检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成员共同的留日背景使得创造社的戏剧艺术受到"日本机制"的影响和促进。第一重"环境机制"中,日本是作为"背景"而以其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对创造社诸君产生影响;第二重"中介机制"中,日本是作为"桥梁"而引导他们涉猎更广泛的文化和文学;第三重"体验机制"中,日本是作为"触点"而使他们的体验心理得以建立,从而开启一段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江户初期的大画家菱川师宣创始刊行的浮世绘"一枚绘"独幅版画,将以往日本图绘当作文学书籍中的附属的装饰注释性的鉴赏插绘,以及将鉴赏作为目的以图绘为主、文字为辅的连环绘本,完全转变成一种可以独立鉴赏的完整的绘画形式。在师宣的"一枚绘"中,大多表现江户浮华世界的享乐风俗,这种带有浓厚的色情成分的浮世绘真的是无源之水,宛如日本美术史上所说的是属于菱川师宣的天才创造出来的吗?作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描绘浮华的享乐世界的江户绘不是菱川师宣独自发明创造出来,它是与我国明清版画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处于世界"冷战"、"后冷战"时代。中国审时度势,锐意改革进取,既为世界冷战的终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国力,摒弃了旧有的"中国模式"理论话语。中国式改革使自己摆脱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也兴起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尽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模式"论的兴起仍凸显世界融解的信息。其与中国威胁论的交错杂糅,又凸显了国际背景的复杂艰辛。有鉴于此,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更应注重与海外的学术博弈。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围绕"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的主题进行高端智慧碰撞。经济学家、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教授作为全球高校中参与年会核心议题讨论的唯一嘉宾出席了包容性发展分论坛。张其佐教授在博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东北非局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日本灾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等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