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历史的内在神话模式也被提示了出来。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与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舍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国古代神话出现了历史化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将神话人物的兽形或奇特形象人形化、体系化。反过来,中国历史也在某些细节处又被神话化了,这从帝王的谱系关系与神王的谱系中可得到印证。这种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相附会的文化现象的诱因是儒家对神的慎重态度,契机是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动因是昭示祖的地位,显示自己高贵,为自己统治寻求神的支持的需要,也是对塑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神话是地方或族群文化的一部分,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历史与神话分开研究无异于人为地割裂”。在渝西神话中,作者强调“现代民间文学”也是尽可能对“传统民间文学”的一种突破。尤其是“神话是先民的科学和哲学”,这一命题的提出,显示出《渝西神话》已跨出文学的范畴,把神话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宏大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由黄帝神话的演变看神话历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神话历史化是神话学采讼纷纭的一个久远课题。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沿着中国神话中黄帝这一艺术形象的演变轨迹,探究形成黄帝神话历史化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韩国不同朝代对于民族起源的追溯、对于民族共祖的解释、对于王朝合法性的论证以及对历史的书写模式中都贯穿着共同的神话模式,而对同一神话的解释又各有不同。分化与回归不断重演的过程正是神话历史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以"研究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的方式,消解了李约瑟有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疑问。然而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另一组成部分,即"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而后来却不是这样)",却并未因此而一同消解。这一部分的疑问更多地涉及数理科学之外的技术,并且是一个能够证伪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傈僳族创世神话是一部人类进步发展的史书 ,从神话中展示出傈僳族先民生产、生活发展进步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高扬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现代作家却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讨的双重维度上对古老的神话资源极为关注,并形成包括文学价值、现实意义和信仰功能在内的神话功用观。在文学价值层面,神话作为文学源头的元典性价值得以重新确立;在现实意义层面,现代作家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思考紧密结合;在信仰功能方面,现代作家借助神话中蕴藏的强大信仰力量融注了启蒙的时代追求。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功用观既是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秉持与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思考与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巴蛇食象”神话源出《山海经》,屈原时代已成不解之谜,流传至今异文迭出。二千多年来,吸引无数学者揭秘,却莫衷一是。以当代社会科学之光烛照这一人文神话:“(巴)蛇”和“象”各为两个族团的图腾,“食”是性爱隐语;此组神话表征的是四千多年前“蛇”巴族和“象”族的一段婚姻佳话,并由此撩开“×食×”型神话的谲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阐发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性题旨。然而,它所建构的神话系统中所隐含的普遍象征性与原型题旨尚未得到充分破译。该文着重从其神话原型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女性崇拜意识,并发掘其对中国现代女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神话与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简言之,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则是"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在早期历史或者是口传文化中,历史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这种历史也因此被称为"神话历史"。秦晋两地流传着一些关于秦太子扶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顾及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又大多带有将扶苏"神化"的色彩;而与故事想对应的供奉扶苏的建筑,也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扶苏祠"与"扶苏庙"。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者说是"造神"的现象,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目的——宣扬忠、孝等思想,进而为王权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总结并发现了各种文化和神话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统一的英雄冒险模式:分离——传授奥秘——归来。勒奎恩笔下的英雄历险神话也遵循着类似的模式,但是勒奎恩笔下的英雄更是心理成长的英雄。他的作品关注着道德和人格的成长,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印痕,即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如恐惧、不信任、沙文主义、精英主义、无安全感即情感的疏离和孤独。《黑暗的左手》中两位英雄的成长正是如何打破文化壁垒,正确面对并解决上述问题,获得心灵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社会关于"神话"概念的使用有着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我国明代就已经明确出现这个词汇,首次见于汤显祖的《虞初志》。我国近代社会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陈季同和梁启超、夏曾佑、蒋观云、刘师培、章太炎、孙毓修等学者积极关注民族命运,他们的神话传说研究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他们主要围绕以"三皇五帝"为重要标志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述说,对在不同民族中流传的洪水神话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自觉将神话研究与民族文化建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以古史重建即"新史学"为重要内容的文化选择与表达。  相似文献   

19.
"罪刑系列"是指一种罪法律规定一连串近似的犯罪构成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定刑。这种立法方式被多国刑法典所采纳。罪刑系列立法是罪刑法定原则和法律解释对立统一的产物,顺应了现代刑法调控模式转变的要求。针对我国现有贿赂犯罪的规定提出了几条立法建议,以期严密法网,完善法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