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韦拔群是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先行者。他大力开展土地革命的宣传活动,指导东兰及周边各县的土地革命,培训土地革命骨干,推动了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建立共耕社,创造了土地革命新模式。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丰富了土地革命法制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土地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他强调土地革命是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先试点,再铺开,稳步推进土地革命工作;颁布土地法令和颁发土地使用证,为土地革命提供依据;尊重农民意愿,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土地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开创者.邓小平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地革命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其自身也成为邓小平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各革命根据地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是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地革命中,中共红七军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吸取了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各项政策,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领导和发动右江  相似文献   

4.
为了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支持,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并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前后,深入开展宣传,理顺苏维埃政府内部工作,团结巩固中农,争取富农中立,合理设置土地分配单元,满足了右江地区农民的土地需求,实现和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壮大了右江地区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百色起义中的农民统战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照顾同盟者利益,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当地革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阶级观、革命观为主要内容,以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立足点,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当前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浅论右江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根据党中央指示,利用蒋桂战争后广西的有利形势,举行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右江根据地创建后,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立即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右江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在异常复杂、尖锐、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开创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当时,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深刻分析了形势,正确贯彻了党对土地革命的指示和决议,及时作出了在右江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决定,领导了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实践中,紧紧围绕土地革命的中心任务加强财政经济建设,着重从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入手,大力开展财政经济建设,注意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灵活的财经政策和措施,重视采用武装斗争缴获敌人资财作为革命的主要财源,取得良好的成效,为我党在战争年代提供了财经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需要军民坚定的理想信念。邓小平等百色起义的领导者不仅对理想信念有诸多阐述,而且还身体力行,成为追求革命理想信念的典范。右江党组织、红七军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军民理想信念的培育。右江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谣,成为培育军民理想信念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革命"的研究涉及土地革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党在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可能性问题及相关人物与"土地革命"的关系等领域。研究者根据档案资料对革命前土地占有状况、租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新探讨了土地革命的合法性前提,并根据前苏联解体后的解密资料对"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转变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研究者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土地革命重新解读,拓展了研究视野,但在原始档案资料的整合利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并应着重这一领域的微观运作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与右江苏维埃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了根本的变革,对创新性农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新型"农业共耕社"生产组织的培植,对农村文化教育制度性建设的重视与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的贡献,划时代的促成了右江领域农业经济早期现代化有组织的启动或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3.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应予以历史考察,笔者认为,党的农村土地经济理论提出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完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前,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忠于沙皇政府,是沙皇政府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与帮助。农民改变态度,从支持沙皇政府和支持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转而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其原因有三:第一,沙皇的战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对沙皇政府失去了信心;第二,临时政府坚持战争的政策,把农民推向布尔什维克;第三,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对农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从观望、困惑、彷徨和反对中,转变为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相似文献   

15.
苏区革命与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认为苏区革命使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革命要改变的那个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的弹性,它不可能由于短短的几年土地革命而发生深刻的变动;尽管革命对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但是由于这种弹性的存在,其冲击效果十分有限。在革命进行中,传统社会结构的内核并未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存在于苏区社会内部,一俟条件成熟就会反弹;苏区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进行,原有的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全面回复。事实说明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区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传统的社会结构,经过苏区革命,农村社会结构依然还是传统的那个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自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尝试,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党日后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以及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与党在土地革命中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究其成功之道,在于党依据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眼群众根本利益,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的土地诉求,同时还重视生存,立足发展,使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地位,认清了乡村衰败的根源,抓住了农村问题的实质,并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全面改造农村社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右江军民通过音乐手段来推广革命道理,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他们用流行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圩场、会议、学校通过教唱、对歌、演唱、传唱的方式控拆黑暗社会、发动民众,讴歌农民运动及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表达了右江民众热爱党、热爱红军和积极参加革命的朴素情感,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斗争是他光辉革命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