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是各个人类群体和族群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就成为实现中国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对语言和文化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与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民族语言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最后探讨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语言学科。通过民族语言研究各民族文化,不仅能加深对各种语言的文化属性的认识,而且对揭示各民族文化史上的未知现象,重塑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了解各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有重要意义。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各民族语言的整体结构和系属关系,也能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文化语言学将从民族语言中获得无限的资源和生机,同时,也将提高民族语言研究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转用他民族语言是语言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语言转用对民族传统文化、民众心态以及文化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文明象征,东北民族的多元文化培育了多样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语言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语言的永恒交流,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区域文化,其生成土壤也是回溯历史的另一侧面。同时,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成的复杂样本。可以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保护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语言表达权利。因此,在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宏观视界内,要重新检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价值,发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成环境,型塑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文化平衡。在语言结构与认知机制上,要注重民族语言的发音结构,厘清民族语言词汇的生成机制,勾勒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群分蘖。回归拯救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遗产的使命,创新民族语言的原生态结构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它表达、显现与传承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形成、聚合的基础,因而增进民族语言认同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要坚持语言平等政策,全面、科学地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以达到少数民族语言认同与国家通用语言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大型语言模型(Large-scale Language Models,LLMs)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民族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多样性、演变及其与文化关系的学科,与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的结合将为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通过深入分析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影响,从民族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文本生成、语言翻译与对话系统、语言特征分析与挖掘、语言的演变与历史研究这5个方面入手,揭示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广泛应用前景和深远影响。进一步分析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中的潜力与价值,并探讨该研究方向对“有形”“有感”“有效”地增进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少数民族女性学者,刀承华教授以其坚韧、持久的意志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专注于傣族广博的文学、文化的研究,她善于从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关注相关民族的语言文化,注意理论方法的升华,在傣族文学、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不可多得的西南少数民族优秀女学者。  相似文献   

9.
民族语言建设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西部大开发具有民族性,它将给民族语言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民族语言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以及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立法、语言教育、民族语言现代化等方式促进民族语言建设,发展、繁荣和保护民族语言.研究民族语言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同胞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审美情趣等。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中,由于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等文化形式发展不平衡,体育就成为用肢体语言反映历史文化的重要方法,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明的"活化石"。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这些宝贵财富的挖掘与保护,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傣族和缅族虽无族缘关系,傣语和缅语也属不同语支,但由于地缘关系及共同的宗教影响,使得傣语和缅语在间接表达形式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傣、缅语的比较研究,可以为相邻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互影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民族文化王国,云南省政府决策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强省,这就需要加大文化传播活动的力度。语言作为传播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传播现象里值得人们深究的问题。怎样利用语言文字向港、澳、台地区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是文化界(包括广告、出版系统)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综合利用民族化、大陆化的语言和港、澳、台当地语言习惯及网络语言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3.
实行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贯政策。与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字相比,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不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应用范围都比较小。但国家宪法规定,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民族语言文字还是本民族人民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文化研究、医药与植物研究、濒危文化保护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语用迁移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以往的同类研究多集中在二语背景下进行.云南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从三语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问题,对于丰富二语习得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语用语言迁移与社交语言迁移两个方面切入,对傣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调查和研究表明,4个民族的学生在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上都存在迁移错误,而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目的语交流中对语用策略的掌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不恰当地在语义和句法上寻求与母语对等的错误倾向所致.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族群,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但有文字者不多见,中国当代的民族有56个,其中很多有自己的语言,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或新创文字。以家族为单位的更小族群,几乎没有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文字,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这类民间文化现象涉及较少而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本文以白云家族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家族语做一些现象语言学的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语言资源丰富,接触类型复杂。茶马古道的分支和延伸区域跟民族语言的分布、接触类型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一种格局在整个世界范围都具有类型学意义。充分展开中国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研究,中国的语言学会在语言接触研究、同源关系判定、参考语法描写、语言类型研究和语言保护理论几个方面做出显著贡献。要实现研究目标,必须重视田野调查的精准和理论概括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8.
琵琶鬼是傣语恶鬼的意思,傣族人认为它会带来疾病和灾祸,因此常常驱逐琵琶鬼。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鬼蛊话语有共性,也有区别。它的存在是傣族鬼神信仰的一种体现,在最初面对不可知的疾病造成的恐慌中充当了疟疾的替罪羊,后其话语逐渐与权力结合,琵琶鬼被不断污名化。从其成因要素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傣族的文化分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语言种类丰富,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也较多,可以分为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两类。造成中国的语言濒危的因素有民族杂居、族际通婚、使用人口少等等。濒危语言在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上有其特点。中国的濒危语言对语言史、语言谱系分类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任务有研究语言衰变的特点和规律,探寻减缓语言濒危趋势的办法,积极抢救记录濒绝语言材料等等。中国濒危语言可通过实施以下策略进行保护:借鉴国外经验,立法保护,纳入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工作范畴,政府拨款立项,对不同层级的濒危语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建立中国濒危语言网站、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村社。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世界化和全球文化"美国化"趋势明显,英语文化负载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传输远多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的传输,中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优化其翻译策略可促进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的传输,并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