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75
普遍的性别规制与偏见所引起的性别不公正会导致性别尊严伤害与性别刻板印象等后果,这种由性别偏见而产生的社会歧视与主体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相关。社会歧视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限制了个人的自主发展。承担着个体社会化重要功能的学校场域,目前存在性别尊言伤害、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偏见,这将严重阻碍男女两性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性别公正教育应该从承认并接纳性别差异开始,进行对话沟通,以消解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2.
单孝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7):290-292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实现全人类代际间发展机会平等条件下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这就呼唤人类实现性别公正,性别公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性别歧视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性别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4.
郝淑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117-120
社会公正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高级的社会形态要比较低级的社会形态更具有现实的公正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公正是机会的公正。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5.
罗彦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5):116-120
以文化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透视宁夏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总体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此可以看出回族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念与性别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缪周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101-104,120
人类的性别是先天的,但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认同决定的。女性自出生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媒体以及自身的认同共同作用下,从婴幼儿期与男性的无差别者、学龄早期的优秀者变为青年期的缺乏自信、惧怕成功的矛盾体。教育应加强女性的性别教育,使女性在心理上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7.
8.
性别文化建设与两性和谐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红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1):1-4
性别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是其形成时间还是发展变迁,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尤其是与性别平等相联系,却是20世纪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别文化并非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形态,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也总是与总体文化保持着方向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的方面还在于批判和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文化,倡导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勿庸讳言,尽管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已提出十多年,但现阶段社会性别意识仍未真正进入决策主流,现实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提出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问题既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它不仅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也有利于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她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为了系统讨论性别文化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我们邀请了5位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并取得相关成果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宋建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65-70
怒族是云南特有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较少的民族。怒族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特征,其中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使然,也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怒族社会在交流与碰撞、融合与排斥、重构与再生的多元嬗变过程中,呈现族群性别的平等与尊重、圆融与发展,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独特因素。多元文化中的怒族性别承载主要体现在怒族服饰、日常用品、居住、节庆、饮食等方面,分别其性别配置理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机制,探索怒族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男性参与保护怒族传统森林文化,复兴本民族生态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发展怒族社会区域经济,建构怒族两性合力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怒族人民才能在认识自然、继承祖先生态生存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发展的良性启迪,并在不断了解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占有、甄别、挑选、为我所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谁不爱钱”之类的反诘语,早已是不少人显示和卖弄率真的口号和为疯狂拜金遮羞的旗帜。但钱是不是就一定越多越好呢?我看不一定。 你看现如今,那些大款、官场硕鼠……有几个是能按得住口袋沉得住气?他们一旦阔起来,就急忙往赌场跑,往毒贩子那里跑,往可以任意“点”小姐的KTV“包厢”跑,往挂羊头卖狗肉的“洗头”、“浴足”店跑。 希望工程、张北大地震、98特大洪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先赋地位为主的社会分层模式逐渐被以自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分层的标准多元化和人格化改变了传统的“世袭”身份的保守倾向,特别是社会成员的权力、收入、声望和机会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这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充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文章重点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沈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3):37-40
教育公正是指整个教育制度体系对于处在这一体系之下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以自由与平等为其基础的均衡博弈关系。必须融合政府、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多方的愿望与需求;必须正确地界定政府的教育职能范围、教育机构的法定权限、教师教学权利的正当范围,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范围,并就这四个方面的权利主体构建一个互动的博奕平台。在这样一个制度平台下,各方的权利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 相似文献
13.
何菊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98-104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4.
魏京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15-1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确立教育均衡理念、营造和构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和体系等方面,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确保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155
通过对国家教育公平政策分析发现:政府认为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因此其解决途径是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关键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突破口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兼顾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和课堂教学改进问题.这些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补偿措施缺乏统筹规划和量化指标;教师待遇在行业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确立公平理念为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开展大规模的对弱势教育机构资金需求的调查研究;提升财政保障级别量化补偿措施;注重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发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128-131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个事实判断,指教育的平等、公正和合理性;二是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被解释为对教育是否平等均等、合理适切所作出的评价或判断。准确把握教育公平应遵循四种基本理念或原则,即权利平等理念、机会均等理念、能力差异理念和弱势补偿理念。教育公平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或实现即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论述了正义的两大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从罗尔斯的“正义论”视角出发,分析其理论对我国构建公正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茜·弗雷泽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性别非正义的整体状况的诊断,重新审视了性别问题。对产生性别非正义社会现实和理论进行批判性解读,对矫正性别非正义的理论方案进行重构。南茜·弗雷泽所建构的超越国家疆域的正义理论框架和替代方案,丰富并推动了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对性别正义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对当前我国正确处理再分配、承认和政治代表权的内在矛盾关系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洪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77-80
研究了高校招生计划的分配情况,认为按考生比例分配,结合地域、生源质量适当调配招生来源计划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地域间差异,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