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汉字、汉籍从朝鲜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汉字成了日本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开始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形成了注读日本语音的注音符号——片假名。而后又创造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日语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大系统。这两套字母都是从汉字脱胎而成,但它标志着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同时经历了文字改革的历程,但各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经历的文字改革思潮最终为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推行做了一个铺垫;日本的文字改革之风也为简化字的出台和汉字范围的限定起了推动作用.汉字改革的实践结果同时也证明:汉字深深根植于两国文化土壤中,不可偏废.了解两国文字改革的运动轨迹及其实现途径,对正确认识汉字的发展、评价汉字的价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文字改革的警示,中国亦可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遨游在书山字海时,就会发现那些端庄秀丽的日本文字,有的是汉字、有的象汉字、有的象汉字的草书、有的象汉字的变形、还有的象汉字的偏傍和部首。这些文字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让我们沿着它的发展过程的历史长河寻溯其渊源吧。 日中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历史。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知道的呢?是从文字记载来了解的。确切地说,开始时两国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据说,汉字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虽然两国同是使用汉字,且字形很多是相同的,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日本政府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和中国政府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两国现用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差异简单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及教育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非常悠久 ,其过程经过了几个阶段。现在两国文字中仍然使用汉字 ,但与中国现行汉字相比有一定差异 ,汉字教育状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汉字传入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其在使用和假借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中包括平假名、片假名,还包括表现日本文化特色的国字。严格的说,中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两个使用汉字的国家。本文主要考察了汉字在日本最初的用法,论述了假名的产生过程以及日本国字的释义,对与中国汉字相关的几种日本文字做简要、基本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这对于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用法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日汉同形词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有许多意义和用法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日汉同形词。学习者在使用此类词汇时,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产生很多错误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素有“同文”之说。如果单纯就两国具有悠久的“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及共同使用“汉字”这一点来说 ,似乎不无道理。但随着对日本文化诸要素的深入探索 ,不难发现日语与汉语本属全然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序、构成还是语法规则 ,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并且都对汉字作了整理简化.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信息处理的挑战.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在字量的整理、字形的简化、字音的规范这几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工作有对信息处理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信息处理不利的一面,中日两国所做的工作各有利弊.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媒,备受关注。日本电影成为我们了解日本民族以及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而片名如同电影的商标,因此它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从中日两国的文字渊源入手,结合当前日本电影片名中日本汉字词的翻译现状,指出日本片名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在朝鲜与清朝的文化交流史上,1765年洪大容的中国之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重启了两国知识分子的交流,推动了朝鲜学术文化的进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洪大容与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展现了"天涯知己"般的深厚友情。除燕行使外,朝鲜还有一条通往日本江户的通信使路线,1764年元重举就曾以此身份出使日本。如果将同时代燕行使与通信使的记录叠合观察,可以看到中、日、韩三国各自学术、文化及精神的相位。此外,从洪、元与中、日知识分子的交往经历,可以发现18世纪中、日存在相似的"情"的世界,而朝鲜则无。日本"古学"与清朝考证学都将"情"置于积极主张的地位,这造成了中、日两国与信奉朱子学、宋学的朝鲜在精神世界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历来的外来语辞书和论著,都误将"科学"列为日源词,本文考证,"科学"本为中国古典词,是"分科举人之学"、"科举之学"、"分科之学"的简称,宋代已经出现。"科学"一词传入日本,在"分科之学"意义上被日本人使用。至幕末、明治时期,日本人以"科学"翻译Science,因作为西方近代文化产物的Science具有"分科之学"的意蕴。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人把此一意义上的"科学"作为新词传回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4.
从“东洋”、“西洋”的概念变化中 ,来比较中日两国在吸收“西洋文明”中所采取的“中体西用”、“文明开化”的方针和过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族构成复杂。除包括北方虾夷在内之少数“原住人”外,主要由外来之“渡来人”组成。其成份以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主,尚有部份来自南洋群岛。有充分材料表明,自从殷王朝前后开始,中国历代动乱时期,浮海逃亡之难民潮,曾经大量进入日本列岛,带来先进文明。 日本最早的古人类可以“明石猿人”为代表,生存于中更新世,更早处于空白状态。其中、晚更新世古人类主要在冰期时代,海面下降时通过联系大陆之陆桥迁移而来。 日本文化过去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期曾经多次派遣规模浩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中日两国家族企业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国家族企业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式、产权结构以及学习先进文化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我国家族企业从"企业家族化"向"家族企业化"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水稻种植由古代中国传入。中日学者在论述稻作东传的诸多路线,似以长江口与钱塘江口直接东传的可能性最大。而舟山群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洋流、气候与交通诸条件,对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起到了中继站与“跳板”的作用。但稻作东传也不能排除其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