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传播肆虐。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批判,揭露其反动实质,重在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
泛突厥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古代曾经存在而今又消失的突厥没有任何联系,但泛突厥主义又有些奇谈怪论,对此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对突厥族、突厥汗国、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突厥族与突厥汗国、现代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是几个有区别的概念 ,不应混用。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泛突厥主义”在 2 0世纪的恶行以及冷战后“泛突厥主义”对我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解体后,泛突厥主义思潮在土耳其、中亚地区重新抬头,为国际社会所注目。泛突厥主义能否像其希望的那样,使土耳其、中亚和其它地区的突厥民族联合起来,形成某种形式的政治联合体?本文拟结合中亚突厥诸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对此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土耳其泛突厥主义的发展轨迹与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和中亚国家独立后,沉寂多年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在土耳其和中亚地区重新抬头,跃跃欲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泛突厥主义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它的潜能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对它在土耳其的发展过程作一考察,并对它的社会基础作以分析和探讨,以便能较深入地把握它的发展脉搏  相似文献   

6.
民族分裂主义反动思潮及其破坏活动在新疆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本世纪初,新疆一些具有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人就以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作为他们的精神武器,煽动、策划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  相似文献   

7.
阿富汗尼是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主张有三: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伊斯兰教融合来复兴伊斯兰文明;以穆斯林民族团结击退西方殖民侵略;实行共和宪政政体。这些主张,是阿富汗尼对伊斯兰现代化进程思索的结果,也吸收了瓦哈比主义和青年奥斯曼党人的泛伊斯兰思想,并受到西方思想和塔赫塔维思想的影响。阿富汗尼的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对穆罕默德·阿卜杜、哈桑·班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现代主义发轫于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与挑战.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对西方的吸纳之一体两面,经由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构成要素、运用于伊斯兰世界的脉络之中.伊斯兰主义者希冀达到弘扬伊斯兰文明的文化要义、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念.然而,伊斯兰现代主义依旧无法摆脱改革主义共存的窠白,对欧洲的价值观采取半推半就、裹足不前的矛盾心态,试图调和宗教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最终导致其分崩离析与走向衰亡的不幸结局.解决现代性与伊斯兰教的相互关系依旧是伊斯兰世界面临的一项未竞之事业.  相似文献   

9.
"突厥斯坦"本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的国家"或"突厥人居住的区域",其中"突厥人"指的是北方草原上操突厥语言的游牧民。这一语言学、地理学概念后来却被西方殖民者政治化了,从而炮制所谓的"东突"概念,鼓吹建立"东突厥斯坦国",旨在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其实,1914年泛突厥主义传入新疆以前,不管回鹘文文献还是察合台文献,都不曾使用"东突厥斯坦"一词。尽管回鹘人常把自己的语言称作"突厥语",但作为统治民族的回鹘人,从未把本民族与其他突厥语诸族混为一谈,分野十分清楚。"东突"只不过是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伪命题,是殖民主义在新疆植下的毒草。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化是中亚跨界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背景;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是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西部安全和开发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