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念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80-183
历史决策者的失误,致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不少群众与干部.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生命受到漠视,人格遭到践踏,人的各种起码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作为一篇篇真实记录反右时期小人物生存经历的作品,杨显惠的小说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描述.夹边沟农场或许就是杨显惠眼中的一个缩影.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泪、痛苦和死亡.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点缀其中.  相似文献   

2.
库普林小说中书写了磨难中的亲情、 友情, 展现了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幸, 但生活中不乏美好、 善良的人性. 同时, 库普林也看到了生活本身的缺陷, 看到了社会的不平和人心的阴暗, 感受到人性中存在的恶. 库普林的小说描写底层小人物苦难生活和命运, 却时时闪烁着乐观主义的色彩, 体现着库普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3.
1956年4月"双百"方针作为新中国文化方针被正式提出。1957年初,毛泽东力主"放",并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赋予其新的政治功能。在随后的整风运动中,"双百"简称为"鸣放",得到进一步的提倡。整风转向反右后,"鸣放"虽在,"双百"方针却难再继。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看,"鸣放"不仅仅是"双百"的缩略语,其中包含着"双百"方针的发展轨迹和反右后名存实亡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报上看到,暨南大学两个校、系的领导人,打着“反自由化”的幌子,迫害教师陈朗的事情,不由得想起《天云山传奇》中的吴遥来。他们都扮演着“反右指挥宫”的角色。 命运常捉弄人。当年吴遥反右立下汗马功劳,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今天的后继者纵然使尽浑身的解数,扮演得更加出色,终不免虎困沙  相似文献   

6.
我是1957年9月调到《学术月刊》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术月刊》的副总编辑尚丁是重点批判对象,已停止了工作。编辑部成员除总编辑周原冰、副总编辑石啸冲外,只有负责文学、历史方面的两位编辑和一位兼搞编务行政工作的同志。就这么几个人要按月出版一本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7.
李劼人的长篇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追求,把普通小人物作为历史的叙述者,实现传统小说历史观的突破;关注女性的情爱和命运,确立了一种现代的女性观;借鉴法国大河小说的艺术手法,并有机融合了巴蜀地域特色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历史小说,标志着现代历史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受到“左”与右两方面的干扰.邓小平同志由此提出了反“左”与反右相结合的辩证法思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同时在反“左”时警惕右,在反右时警惕“左”,坚持反“左”与反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前者的考察单位是整个社会,后者则聚焦于跟世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历史话语描述了一个个宏大的巨型景观,文学话语更为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和底层,对于日常领域的反抗能量具有超常的敏感。历史话语作为强盛的文化传统一度是文学话语仰视的对象,而文学话语的成功建构与"人生"范畴的浮现记录了两者之间漫长的观念角逐。  相似文献   

10.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楚辞集注·天问篇》,是南宋朱熹对屈原《天问》的注释。《天问》作为一篇哲理诗,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朱熹对《天问》的注释,诚然涉及到文学、历史种种问题,在整个《楚辞集注》中也主要是一篇哲学作品。人们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朱熹研究《天问》的长短得失,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朱熹哲学的某些特色。因此,研究屈原《天问》者,《集注》此篇不能不读,研究朱熹哲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建国初期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文化领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独具历史特点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今天,这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徐仲佳 《齐鲁学刊》2008,17(1):153-156
王蒙1990年代的"季节"系列小说以一个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共和国的历史。这个系列作品虽然有意识地回避对诸如新中国的成立、镇反、反右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将叙事焦点集中在一些个人生活中的爱情经历和喜怒哀乐上面,但这些小说依然无法摆脱王蒙小说惯常的政治化倾向。因此,这些小说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强制性权力支配下的性权力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4.
郭老的一篇佚文(附后),实际上是一段序和十六首诗。一次找寻到这么多佚诗,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得从郭老生前的秘书王廷芳同志1980年6月8日写给我的信说起。信中说:我看到吉林《社会科学战线》第二期的补白中,有你一篇小文章,很受启发。一九四七年初,上海某报纸或杂志登了一篇题为《续“狐狸篇”》,署名为“牛何之”的文章,作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四日。从笔调上看很象是郭老  相似文献   

15.
《寒夜》,是巴金旧时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享誉世界文坛的一篇力作,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恰如一幅冷酷的、血淋淋的社会图画——善良无告的“小人物”们在那凄清的寒夜中、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呼号,渴望黎明;它又如一支敲人心扉的心灵交响曲——“小人物”们在对各自命运的挣扎中,尽情地倾吐着内心郁积的哀怨,抒发着伴随这种  相似文献   

16.
以前读历史,常常会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记载,或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倒不是有什么文字上的障碍,而是过于虚无飘渺,不是有悖常理,就是找不到任何其他证据.不过也真佩服一些历史评论家,居然能对那些毫无根据的"史实"大发议论,写出一篇篇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在我着手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正好看到向熙阳同志《怎样看待‘主体热’现象的出现?》的文章,它更强化了我写作这篇东西的决心。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的“主体热”包含着对主体和主体性范畴的理解。但是,在讨论中,有的论者往往把这两个范畴混同使用,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十分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在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后,写下了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其中,德波林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历史性,这使他的思想超越了原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构架,可是这篇论文后来在他出版的《哲学与政治》文集中被全部删除。本文讨论了这一删除事件及其历史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题记:2013年5月4日晚,我刚从南京送别东来回到北京,便接到一家刊物的稿约,要我写一篇介绍东来学术的短文。文章写就后立即发给了编辑,可是待看到刊出的稿子,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只好采取"鸵鸟政策",不承认那是我写的东西。现在,应杨玉圣教授之约,我在原稿的基础上改写出一篇新文章,并把同一天写的几  相似文献   

20.
周宣帝的谥号形象,与《周书》等史书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宣”字作为谥号,属于美谥。史书中的周宣帝却生活淫乱、极度暴虐,导致了北周灭亡。这种差异是北周、隋、唐为了宣扬“天命在我”,彰显本朝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所导致的。透过周宣帝历史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到政治对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