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祥元 《东岳论丛》2007,28(1):95-98
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制度运行机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城市房屋拆迁的目标定位应当体现社会公共利益性。拆迁行为模式宜更多定性为政府行为,拆迁主体的选择,需要回归政府。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必须是以界定被拆迁人对于房屋与土地的产权归属为前提,拆迁补偿安置的定价机制,需要充分体现市场交易准则,相关的补偿安置制度安排需要从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出发来构建。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村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不同于城市房屋拆迁,城中村房屋拆迁是一种征地拆迁,并不能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中,涉及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三方主体,由于缺少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拆迁补偿安置成为三方主体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问题。对于因拆迁补偿安置而产生的争议,应根据争议的性质采取调解、协商、诉讼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土地物权制度的特殊结构决定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模式必然异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我国立法可以采取的三种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中,包含有四层复杂法律关系的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最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我国未来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应以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为基础,并以协商型拆迁与折衷型拆迁模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城市房屋拆迁非常普遍。严格来说,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公共利益性拆迁、公众利益性拆迁和商业利益性拆迁。城市房屋拆迁不仅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同时城市房屋拆迁更具有深刻的经济内涵。城市房屋拆迁的经济功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1)拆迁活动的补偿性;(2)拆迁安置中的交易性;(3)拆迁中产权交换的有偿性。  相似文献   

5.
房屋拆迁工作涉及城市建设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张,拆迁工作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间的利益冲突博弈日益激烈,采用市场化的拆迁补偿模式来调整这些利益冲突成为最新的拆迁政策动向。本文分析了市场化拆迁补偿模式的缘由和实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拆迁补偿模式对城市建设规模、拆迁项目决策和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6.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许多地方开始对旧城进行改造,城市房屋拆迁行为随之大量发生,拆迁补偿安置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第一部全国性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行政法规,对拆迁安置只规定了房屋安置的形式,没有规定货币安置。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规律作用的加强,货币安置开始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萌芽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3)
房屋拆迁涉及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利益的概念模糊,导致政府无法准确地把握公共利益。准确界定公益拆迁,对于城市房屋拆迁予以程序性制约,是解决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实施后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权力过多地干预和参与民事行为,其中还存在野蛮行为和暴力违法违规行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目的有失偏颇.城市房屋拆迁立法中对公共利益定位不明,导致公共利益对合法私权的侵扰.物权法施行后,应按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旧法服从新法的原则来梳理、处理和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物权法已施行,亟须对有关城市房屋拆迁规范进行清理和修订.在有关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规范中,要体现:限制强制拆迁,规范政府职能,实施拆迁听证和完善司法救济等.物权法应将公共利益具体化.物权法对国家行使征收权的相关规定,不能彻底解决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物权法的实施,需要公法的整体配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房屋拆迁纠纷本质上就是农地发展权增益的纠纷,农村房屋拆迁补偿金额偏低,拆迁主体资格不符,拆迁人无视拆迁程序,“钉子户”问题以及村干部截留拆迁补偿款是农村房屋拆迁中最常见的问题。原因主要有我国立法政策上的缺陷与冲突、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房屋拆迁的不公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之困以及与建设单位相勾结等。建议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法,统筹城乡规划,破除二元体制下的补偿标准,完善拆迁程序的机制,使拆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个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广为社会各界瞩目。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并简要分析拆迁制度的法律特征属性,然后着重剖析具有强制力的城市房屋拆迁的理论依据,即社会公共利益,这也是从法律上判断一项具体的拆迁行为是否合法的唯一标准。为规范拆迁,保证政府拆迁主管部门在拆迁活动中正确履行相关职责,应当借鉴有关国家在城市改建中的公共开发制度和广州市的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以期建立一套更科学、公正、有效的房屋拆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被拆迁户,要求动迁组张榜公开同一拆迁地块上的被拆迁户的《房屋拆迁估价报告》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而动迁组却说,补偿安置政策可以公开,但我说的这两个东西不能公开,因为涉及到家庭财产隐私。请问,他们的说法对吗?顾雷发《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发放房屋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以来,因国家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省市因拓展新城区、改造旧城棚户区、地铁施工等原因,导致房屋拆迁规模总量和动迁量增速较快,由此引发的城市拆迁矛盾与纠纷事件日益增加。在土地房屋拆迁过程中,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为失范引发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此社会背景下,构建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之间民主、合作、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政府拆迁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转移到以社会投资为主,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变化、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城市房屋拆迁实践的实际需要,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新<条例>).新<条例>对拆迁补偿与安置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对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原则和标准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物权法》实施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非公共利益拆迁强制拆迁问题、拆迁裁决和拆迁许可证发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物权法》实施后征收拆迁中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征收与拆迁补偿工作,实行征收论证、国家强制征收和有关部门协助监管征收拆迁的管理制度,同时提出非公共利益拆迁中应当设立拆迁事前申报、拆迁许可、拆迁意思自治和拆迁补偿纳税等拆迁管理制度,为我国拆迁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拆迁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民生、民情、民意、民权与其息息相关。公民财产权利优先于公共行政权力,拆迁的核心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尊重拆迁户的私人财产权,另一个就是合理补偿。实现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房屋财产权利的有效保障,不仅要排除违法拆迁、滥用公共利益、政府干预越位,而且必须给予行政听证和权利救济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是典型的政府征收行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拆迁过程实质上是政府的拆迁权与公民财产权的博弈,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没有强调正当程序对财产权的保护,导致了拆迁权的滥用.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如何从程序上规范拆迁成为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难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政府职能严重错位、拆迁补偿不合理等原因,使得河北省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矛盾不断.本文拟对目前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症结所在,并借鉴国外在处理此类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河北省城市房屋拆迁的有效解决途径,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错综复杂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如何寻求多元化纠纷和解协调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我市乃至开发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利环境?郑刚等先生对此作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虽然自2001年11月1日施行以来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因在程序和实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工作需要,修改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后,不仅规定只有国家才具有征收主体资格,并应“先补偿,后搬迁”,而且从制度源头上理顺了城市发展的公共需求与公民财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杜绝暴力拆迁”,进行公正合理的征收与补偿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假设开发法在拆迁估价过程中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得出在拆迁估价过程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拆迁房屋选用最能体现拆迁房地产价值的估价方法,使估价结果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