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茫蛮”和“金齿”在古代云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傣族先民。本文作者用古代文献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从史料分析、民族称谓、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等方面,论证了“茫蛮”和“金齿”并非傣族先民,而是南亚语系的佤、崩龙、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蓬国:真实的历史还是虚幻的古国?──试解中缅傣掸民族历史上的“蓬国”之谜何平在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关系史研究领域,除了泰族的起源这一问题之外,争议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关于我国傣族和与之同源的缅甸掸族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一个“蓬国”这一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云南傣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农耕稻作文化,其先民最早进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驯化和栽培,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傣族是我国乃至东南亚诸民族中最早从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具有一套历史悠久的稻田耕作农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与此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奴制度,便成为傣族农业发展的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傣、掸、泰等民族三十五条相同、相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的细致对比,充分论证了中国的傣族、缅甸的掸族和泰国的泰族等傣语民族,皆同源于古代百越民族,后因各种原因逐渐南迁,形成现状。  相似文献   

6.
研究婚姻进化史的宝贵资料当今关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傣族婚姻进化史的研究仍属空白。原始婚姻的发展,通常的说法是经过了杂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五个发展阶段。傣族先民的原始婚姻,特别是血缘婚,“属于非常遥远的时代”,已经找不到它在过去存在的直接证据了。现今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记录、考古资料、亲属称谓、“语言遗迹”、婚姻习俗、神话传说等来进行研究。而关于傣族的考古发掘才刚起步,目前未见关于婚姻和家  相似文献   

7.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6,(1):144-149
河图洛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文化观念中的物象崇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其一是河图洛书的来源,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从黄河、洛河的河水中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河流崇拜意识;其二是河图洛书的传送媒介,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由龙、马、龟衔来或驮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灵异动物崇拜意识;其三是河图洛书的主要表现形式,传说认为河图洛书的基本符码是数的概念,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数字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8.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政治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最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来是中国与中印半岛各国间交往的通道和桥梁。本文概述十三世纪以前,云南与中印半岛上的剽国、掸国、蒲甘、女王国、真腊、八百媳妇国以及在汉唐帝国统辖下的交趾郡、安南都护府的友好交往。在这种友好交往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在中间起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印半岛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友好关系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 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也同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样,对于与其本身生活、生产劳动等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物,都认为它们有生命,意志和灵性,认为它们  相似文献   

13.
库车昭怙厘大寺遗址库车昭怙厘大寺遗址位于库车县北20公里处,初建于东汉末,魏晋南北朝至唐为盛期,12世纪后废弃。遗址分布于库车河出山口之两岸,当地人称之为苏巴什古城。“苏巴什”为维吾尔语,意为“水头”。昭怙厘西寺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佛殿、僧房、掸室、...  相似文献   

14.
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祖先瓯骆人于战国——东汉年问创作的再现当时祭祀祖先集体歌舞的艺术记录,画面图像大部分是氏族集体狂热的祭典舞蹈中某个关键性动作的浓缩和凝固。左江崖壁画,是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融合体,它不仅是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物,而且还是古代壮族先民艺术和美学原则的缩影。它全面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全面地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向、审美原则,因而从美学的角度探索壁画所体现的壮族先民的审美意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早期至东汉年间居住在广西左江流域的瓯骆部族——壮族先民所作的崖壁画,其分布范围之广泛、图像之众多、画面之宏大、作画地点之险峻为国内外罕见,被世人誉为“崖壁画的敦煌”。宁明花山崖壁画所展现的图像几乎囊括了延绵左江两岸二百多公里,79个地点,183处崖壁画的形象、主题、手法、地貌等特征,可谓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代表作。它生动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为研究花山崖壁画的美学特征及其渊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石榴"又名"石榴"、"若榴"、"丹若",是东汉时来自西域安息国的一种作物.很多学者都认为"安石榴"的这一系列名称都是外来词,还有些学者用它们来还原伊朗古语.经考证,这些词都是汉族人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的新词.  相似文献   

17.
郎樱 《西域研究》2007,2(4):93-97
本文分析了《考交加什》和《布达依克》两部史诗中的狩猎内容,认为它们再现了柯尔克孜先民狩猎时代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柯尔克孜先民朴素、古老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藏族同源异流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通过考证古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牦牛羌、“白狼国”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关系,认为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历史渊源。此外,还对民族史重要文献——东汉时的《白狼歌》和纳西、藏、普米等族语言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汉族先民在东北的活动与开发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史学认为,东北地区最早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对东北的影响不大。但近年的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汉族先民居住在辽西地区,他们所缔造的文明,丝毫也不亚于黄河流域。商、周时期,更有中原汉族先民迁居东北,和当地各族不断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哈尼族起源于古代青藏高原的羌族的“南迁说”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角度论证了“土著说”观点。作者认为,哈尼族是以云南红河流域哈尼先民为主体,吸收、包容了本地区彝族、白族、瑶族的部份先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四川、南京一带迁来的汉族,逐渐融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