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汉语方言的重叠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分布范围较广,重叠形式较多,重叠的基式也不只限于语素和词.新疆汉语方言的重叠可以构形,也可以构词,如:甜--甜及及(甜得不好吃);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名词、量词甚至拟声词也可以重叠,如:扯--扯扯秧(野牵牛花)、尖--尖尖帽、体统--体体统统(很有体统)、一排排(树)、霍朗(较大器皿的响声)--霍霍朗朗(声势浩大的样子)。重叠的基式可以是语素、词,也可以是词组,有的甚至超出语法单位的层级,两个词的临时组合重叠后照样表达意义,如:黑--黑黑(涂抹在身体或衣服…  相似文献   

2.
对拟声词归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拟声词归类问题上的两种观点(即把它看作是语言成分和不把它看成语言成分)及成因,然后对一般认为是拟声词的语音符号进行分析,认为有些是人们用语言对声音进行摹拟的,算是拟声词;另一些是人们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对外界声音进行摹拟的,不能算是拟声词。文章接着按照意义是否固定把拟声词分为两类,最后根据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把它归为实词中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3.
拟声词音素的音象征意义的共通性,使日中两国语的拟声词的意义具有较多相似之处。日语的拟声词通过拨音、促音、长音,表现拟声词的音长、音响、顿促等特点,使声音的摹写较为精细。而汉语则通过用于拟声词的入声字,表现音的顿促、变化,通过后鼻音韵尾表现声音的余韵,音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略论汉语拟声词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是摹拟客观存在物质的各种各样声音的一类词。它的特点是以专门摹拟现实物质的各种声音而自成系统,它的存在是以各种声音为基础的。尽管拟声词跟它所摹拟的声音有相当差距,但人们看到它的书面形式,仍然可以理解它所摹拟的是什么声音。众所周知,语言中许多词的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拟声词同样也是如此。这种“约定俗成”的拟声词,有极大的稳固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一直为人们所使用。因此,汉语的拟声词相当丰富,它为汉语语音的铿锵和谐增添了不少色彩,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词类。南北朝时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对拟声词的估价就相当高,他在  相似文献   

5.
能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从词法到句法都存在着复叠式。“ABB” 式叠音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应用相当广泛,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入 研究。近年来在谈叠音词、叠音词组的一些文章中,虽也涉及到“ABB”式叠音词, 但未专门对其加以探讨。有的语法书认为“ABB”式叠音词是形容词第二音节的重叠 式,有的语法书则认为它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去年有人发表文章专门谈 “ABB”式叠音词,着重论述“ABB”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笔者认为此文的论证 是充分的,故同意此种看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同意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的见  相似文献   

6.
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英语中有大量的拟声词,它们大多来自于模仿自然万物的声音,呈现出灵活性、广泛性、形象性、创造性等特点。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直接音译法、转换翻译法和增补翻译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漫谈英汉拟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重要的构词法及修辞手段 ,拟声词通过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渲染文字中的音响 ,给人以听觉上的刺激 ,美感上的享受。同时 ,拟声词所产生的“形象概念”也带上了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 ,因而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鲜明 ,富于感染力。本文试从分析英汉拟声词的异同、翻译方法及其蕴涵的不同文化信息入手 ,探讨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背景 ,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关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而有规律.英汉诗歌的节奏与音韵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做更深一步的挖掘,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9.
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动词单纯重叠式就有两叠至五叠不等。形式上不同的动词重叠式在基本语法意义上却高度一致,都是表持续。对汉语方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考察,能为共同语中一直存在争议的VV式动词重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0.
西周金文中的“曰”字句型有两种特殊形式:连动 式、双宾式。连动式“曰”字句型,有的学者认为是习惯用语,其实这种句型在金 文里相当罕见。动宾式、双宾式两种“曰”字句型,有时候可以互换,有时候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1.
拟声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但是由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英汉拟声词有着诸多的异同。研究英、汉语拟声词,比较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种辞格,并能对翻译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凤华 《北方论丛》2001,1(1):85-90
本从美学、化学、语言学的综合视角,结合现代统计学方法对诗骚中的声音、色彩作穷尽性考查,发现了一个被历代研究忽视的事实:《诗经》中富于声音描写,楚辞重于色彩描写。从而勾画出一条学中审美感觉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李泽厚的先色后声的审美产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袁意文字,而歇后语是我国特有的熟语语种。歇后语中体现出汉字精神,主要从三个方面:偏离向零度的转变;象意、象声方式的介入;意义形成过程的思维跨越。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5.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 ,面对社会的变革 ,加之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面对这种状况 ,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 ,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人格完善 ,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期汉语造词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庆德 《殷都学刊》2002,(1):102-106
早期汉语造词法是指汉语词汇发展的自生阶段的造词法。早期汉语主要造词法除了众所周知的摹声法以外,还有鲜为人知的“摹态法”,就是用嘴唇、舌头等发音器官摹拟事物的外部形态、动作行为、运动变化等(静态和动态),并根据事物的外部形态、动作行为、运动变化等的特征调节发音方法,以及口腔的开闭、嘴唇的圆展、舌位的高低前后等,从而造出许多声母发音部位相同而意义上有联系的词。摹态法有时也和摹声法配合起来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语流音变造成方言词语的外部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它主要发生在常用词中,基本类型有异化、同化、儿化、类化与合音。弄清其原形式,有利于对方言词汇的掌握。本文举例讨论了简阳河西话常用词语流音变的类型、条件、过程和原因,对于研究汉语语流音变同语音、词汇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凤梅 《殷都学刊》2010,31(1):130-134,145
莒县方言的儿化音变形式,特别是声母部位转移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音系学、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其成因和历时演变的音理依据,揭示了多种儿化形式之间演变的音系规则次序.其中声母部位转移分析的过程对汉语方言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徐陶 《兰州学刊》2008,(Z1):177-179
文章列举了《广韵》声调演变中的种种例外,在此基础上,提出音变例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构成语音系统各成分的多样性,一是各语音成分所处地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2002,(3):109-112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