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中国和合哲学的继承和升华,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与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演变依据、实质与内涵及可能性等问题,以期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坚定我们的信念,为实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论和合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秀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218-22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古时就提出了传统和合文化,其中一些观点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仍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传统和合文化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从古代和谐思想中发掘一些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性的闪光之处,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130-132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其注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和合文化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新的时代弘扬和合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黎红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37-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文章从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原点重新出发,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都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进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辩证法的诠释,并借鉴古今中外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提出"和谐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作者认为,所谓"和谐哲学",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在承认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关注双方的共存、统一、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谐哲学"是对"斗争哲学"的扬弃和超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立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1-10
和合历史哲学的追问境域是各民族多元样式在其动态不居中关于历史的生生和合,以及其所蕴含的趋势或法则,而开显为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意义历史世界和可能历史世界。和合生态历史学负载着历史演化的根基;和合形态历史学是对于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和合情态历史学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情感凝聚而成的历史生命智慧和历史演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王凤芹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30-32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9.
左亚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89-92
和合思维是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内在精髓和灵魂,与西方注重矛盾思维的传统相比,它以对立和谐与系统和谐为其观测视域和理论致思,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建设和谐文化和确立和谐思维方式,必须以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实践中开创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姚炎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5):48-52
中华民族是贵和的民族。和思想、和合思想、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和文化、和合文化、和谐文化,构成以和为核心价值的和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对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代需要不断创新的理论作为指导,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无论从其哲学渊源,还是从其哲学内涵和哲学价值上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沈根华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3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适应形势任务需要提出反映时代发展特点的指导理念,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革命、建设及发展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提出了以斗争哲学、建设哲学和和谐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理念,有力推动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强国之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观从本体论发展到知识论,通过辩证否定,发展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先驱,也是在批判理性知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当代哲学观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劳动观、实践观和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依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29-3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以和为贵,天人合德,兼爱非攻,物我同在,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主要从道家、儒家、墨家、佛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和谐视域中的和谐社会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庆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2-28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本特征。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在生态和谐视域中,和谐社会的研究进展表现为提出背景的宏阔性、思想渊源的厚重性、审视视角的 多维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思维方式的和谐性和生态和谐的实践性等若干层面。 相似文献
17.
张嘉昇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4-19
本文认为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不同,它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态,社会和谐则是这种理想模态的外在表现;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社会公正,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公平的关系,它以公有制为前提和制度基础,离开这一点谈和谐社会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从虚拟向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王硕民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
以中国传统性命哲学为视角,揭示了《淮南子》性命之学"和"观念的本质特征,归纳了其中的几种表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必须调适阴阳之和;法天顺情,欲不过节,必须导引情礼之和;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必须保持形神之和;调理情性,端正心术,必须臻于执中之和。提出了这些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蕴含,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和谐文学在新世纪的井喷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和谐文学的努力建构业已成为新的时代主旋律。和谐文学是指传承了中国文学中的和谐文化传统,执意表现真善美,反映民生疾苦,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和谐氛围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把反映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文学视为不和谐文学。和谐文学肩负着弘扬主旋律,复兴、重塑民族魂魄,彰显文学的使命意识,承担道德责任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随新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65-70
从外交哲学的视角理解"和谐世界"理念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解释"和谐世界"的内涵.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中国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这是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互动的逻辑必然."和谐世界"是和合精神的时代反映,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