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界在书外     
张峪铭 《老年人》2011,(11):42-42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此心境,可谓读书成癖了。近日看了周国平的《好读书》一文,他认为读书倒不在于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的最高境界——唯求愉快。  相似文献   

2.
读书治"革命之学问" 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的主要事情.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便跟不上时代,会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3.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竞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我一样爱书,却绝不敢以伟人的名声为自己脸上贴金,  相似文献   

4.
环环相扣的人生他他很早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十七八岁的年纪。这位年轻人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里,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因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位年轻人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便可以高枕无忧,快快乐乐的生活。因此,每天除了躲在家里读书吟诗,几乎什么也不做,更不要说...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古人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小学教师,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丰富其知识的储备。  相似文献   

6.
购书辛苦记     
礼贤 《老年人》2009,(9):50-50
喜欢读书的人,自然喜欢买书。比如我一向爱读孙犁的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每逛书店,见到他的书便买,所以他在“文革”前写的所有作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陆续买齐了。  相似文献   

7.
语录     
《公关世界》2009,(6):7-7
●读书关系民族素质和力量,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  相似文献   

8.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一生的嗜好。一天不读书饭不香,两天不读书心发慌,一卷佳作在手,伏案熟读,圈圈点点,总觉不厌。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获悉“魏源图书馆”建成开放,心喜若狂!赶紧从书架上挑选了十册有收藏价值的书籍,赠给“魏源图书馆文库”。随即办了个“成人阅览...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会忘记应有的谨慎。我曾在一本名叫《总结》的书里,就一些青年提出的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说了几句话。当时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后来我便收到各种各样读者的来信,问我究竟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对此,我虽然尽我所能给予答复,但在私人信件里却又不可能把这样的问题讲清楚。  相似文献   

10.
读字典     
文革初期,没有书读,父亲对我说去学一门手艺吧,艺不富人,艺不穷人。那时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供销社工作,月工资才32元,要养活一家六口,也希望我早日学成手艺人,为他分担生活之重,便领我到他工作的村子拜师学做篾。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和父亲的认识不同,她说没田不叫富,没书不叫智,要我不能放弃了识字读书,让我带上一本字典。  相似文献   

11.
无言的白纸条张宁冰儿是我大学时的同学,比我低一个年级,我们是在某一次社团联欢会上认识的。由于都爱读书趣味相投便不断来往,经常交流一些五花八门的小册子看,要么就谈论读书心得。有时我们会因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一旦胜了她高兴得满脸绯红,连细白的脖...  相似文献   

12.
游宇明 《老年人》2013,(1):40-40
满族人塔齐布是曾国藩发现的人才,他不太爱读书,却好骑射、精武艺,从黑龙江“入伍”后,辗转到了湖南。当时,曾国藩受皇帝之命,在长沙训练民兵,叫绿营也一起参加。两人在操场见了面,曾国藩觉得这个绿营的基层军官不错,不仅谈吐不凡,做事也有条不紊,便邀请他训练湘军,塔齐布答应了。塔齐布的训练非常见效,这让曾国藩对他愈发赞赏。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婚姻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家境贫寒,读书的悟性却甚是了得,17岁那年,初试锋芒,中了秀才。捷报一传,上门求亲的人便络绎不绝。陈独秀的母亲最后选中了安庆府统领的清军副将高登科的长女高晓岚。  相似文献   

14.
健康100分     
健康100分读一本书想象一些离自己很远的事笑脸就会比阳光更温暖读书不烦恼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读书是一种保持精神愉快的有效良方。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能正确地理解生活。喜爱读书的人思维活跃流畅,不会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形成心理疾患,引起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保祥 《职业》2014,(34):38-38
一家小型书店,开在耐克公司的对面,书店老板足个弱不禁风的女生,她的名字叫梦迪。她在学校时就喜欢读书,刚刚大学毕业,工作久觅无获,因此,便租用了对面街上一家门面房,开起了一家叫“梦迪”的小书屋。  相似文献   

16.
薛宁 《女性天地》2010,(7):50-51
不把孩子推给老人:孩子她妈被洋爸爸感动 25年前,大女儿丹丹出世了,当时沈丹萍的演艺事业正突飞猛进,她常常是还没有和女儿亲热够,就被电话和电报召回了片场。而丈夫乌韦还在读书,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女儿。于是,漂亮的混血娃娃丹丹成了沈丹萍的大“麻烦”。沈丹萍便提出,把丹丹送回江苏的父母家。这个在中国人看起来很正常的提议,却遭到了乌韦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7.
潘光旦先生(1899~1967年)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但因其家学渊源,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独中文底子极好,外文(主要是英文)也学得特别出色,英文写作词汇丰富,文采风流,深为师友所赞许。20岁出头,他便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18.
吕斌 《老年人》2014,(2):22-23
立志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1年,他考入广西著名的桂林中学读书。1944年夏天,日军攻占长沙,桂林告急。那时黄旭华刚从桂林中学毕业,便辗转来到重庆,进入专为流亡学生设立的大学选修班学习。  相似文献   

19.
扛罢笔杆再扛枪,经文纬武干一场。 颈血常思敌国溅,存心久欲报家帮。 自古将相本无种,谁说好男兵不当。 但得东风时与便,贺郎也不亚周郎! 这是1919年冬,年仅13岁的贺昌随父亲来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写下的一首《壮志歌》。贺昌原名贺颖,1906年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柳林县柳林镇(原属离石县)一个士绅家庭。1913年至1918年,贺昌在柳林镇小学就读。  相似文献   

20.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