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审美价值思想。虽然《手稿》不是马克思主义成熟的著作,但其中却含蕴着一种以人作为关照对象、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价值关学思想。本文从价值论的视域,对《手稿》把握审美价值的逻辑轨迹、审美价值思想的两大基本范畴展开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手稿》审美思想的价值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虽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其中却孕含着一种以人作为关照对象、具有丰富价值论意蕴的美学思想。文章从价值论的视域,对《手稿》把握价值美学思想的逻辑轨迹——从私有制到包括共产主义的全部历史进程、价值美学思想的两大基本范畴——异化和美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手稿》美学思想的价值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出版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目前为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出版了一个<选集>版、两个<全集>版和四个单行本.当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主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1980年以后,研究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文本结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雪飞 《理论界》2009,(1):28-29
本文探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形成中的地位;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对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无论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本质的探讨,还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问,都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诗经>作为具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雅乐,也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乐章,不乏审美娱悦性.其审美娱悦性,映射着周代统治者对其实用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周礼"制中"的原则规范着<诗经>的美学取向只能是中和之美.其所体现的中和之美,不仅对于当时及后代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定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而且,对于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文艺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乐章所体现的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色彩、正确性原则、普遍和谐观以及朴素辩证法之影响,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爱民 《兰州学刊》2005,(3):280-281,251
宋代的文学家对<庄子>的文学审美价值非常欣赏,在处世思想和创作上学习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  相似文献   

12.
青年马克思经历了两次"走进一走出黑格尔"的思想摇摆,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处于马克思第二次"走进一走出黑格尔"的过程之中,体现了历史目的论的隐性唯心主义.相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思想上更接近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Ⅲ.  相似文献   

13.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8,31(3):161-166
作为历史转折时期重要的思想资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我国近30年来文艺理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几次重大的文艺理论论争都与<手稿>密切相关.总的说来,马克思<手稿>的中国文论境遇呈现出"术归于学"的趋势,话语权力交锋的姿态逐渐被学理探讨所取代,但这一"术归于学"过程中所隐含的问题域错位及对问题域复杂性把握现象不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必须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营养的同时,厘清它所指涉的问题域,创新理论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化自然"思想的梳理,挖掘出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阐明马克思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高度,全面、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有没有从哲学意义上对"价值"概念作过界定,是国内哲学界在价值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密不可分,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在回顾否证派与肯定派的论争之后,将马克思的具体论述放置到上下文中,在<评阿·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的特有语境中进行重新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关于"价值"普遍概念的那段话,并非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马克思转述瓦格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赵晓虎 《理论界》2009,(5):176-177
王向峰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专著,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全书整体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作者对美学之谜的不解求解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包含在<庄子>的一些概念如"自然"、"自化"中,也体现在<庄子>一些故事或情节中.庄子自发性思想在内、外、杂篇中表现不一,内篇侧重境界中自发的论述,外、杂篇是内篇自发性思想明晰化的延伸,并明确地把人的自发性与人的天性联系在一起.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在其美学生成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出于人天性的心理和行为的自发在审美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境界中的自发对审美心境的形成以及走向审美实践中的创造的作用.庄子所强调的境界中的自发,即基于天性的自发、经过修养后的自觉以及在审美心境中人与万物相处的自在,为其形成颇有特色的"和"的美学情感范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的确不再强调劳资对立,而是关注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其学术路径的根本转移或变化,而只是由于他此时所摘录的内容仅限于交换关系而不是三大阶级的分配关系的矛盾性而已.综合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对作为人的外化的类活动的货币、人的社会本质与单个人的关系、人的自我异化与相互异化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不难看出,<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手稿"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乐府歌辞《采莲曲》文学审美意蕴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歌辞<采莲曲>虽然属"清商曲辞",但并非"喧丑之制",而是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采莲曲>的文学审美意蕴,不仅在于其充满了浓郁的劳动气息,呈现了凝结着丰厚吴越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越女"形象,而且还在于其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多种情感审美类型.<采莲曲>是乐府歌辞中的清新一曲.  相似文献   

20.
<文赋>所讲的"诗缘情而绮靡",首先不是作为理论要求而提出来的."诗缘情而绮靡"以下的十句话,是陆机对包括诗在内的十种文体审美风格的概括描述.这种对文体风格的关注,是对文学形式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诗缘情而绮靡"的重心不在"缘情"而在"绮靡".<文赋>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和形式问题,是文学自觉意识成熟和审美风尚转变的理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