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侗款源流     
侗款在侗族地区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日益丰富完善,不但包括款组织、联款制度,而且还包涵了讲款、开款、聚款活动,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法款和侗族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的款词。从侗款制的产生、发展、完善、衰落及至款词的繁  相似文献   

2.
1 侗乡不仅有优美动听、沁人肺腑的侗族民歌,还有形式独特、幽默风趣的朗诵词。它与侗族民歌交相辉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侗族朗诵词首先要推古老的“款词”。它是伴随着侗乡特有的民众自治组织——“款”而产生的。在古代,侗族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由款首组织群众制定乡理乡规(口头传诵的,无文字记载),这便是最初的款词。最初的款词只是一种民间的法律条文,并不具有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为了宣传群众,让群众能记诵乡规民约,款首在制定款规款约和讲款(宣讲朗诵款词)时,尽量选用形象的语  相似文献   

3.
"侗款"是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村寨之间自发联合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是侗族和谐生活的文明公约,是侗族地区自我约束的"法律"体系,是侗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侗款"在侗族和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十洞"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其价值的分析,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4.
侗族款词是侗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造,并经过不断的汰选后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法规。它长期对侗族人民的日常规范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侗族人民的人格起到模塑作用。本文就侗族的款词(以下简称“侗款”)所规定的民间法律法规,探究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与人格的模塑,以期对民间习惯法的重新审视,指出民间法律在当今的社会构建过程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6.
“补拉”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侗族社会的一种对内管理与对外交涉的组织。它在当今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款是存在于侗族阶级社会的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民间自治和民间自卫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侗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自行消亡。笔者认为:“补拉”是侗族父系社会的产物,届父系氏族社会残存下来的次生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后,几个“补拉”就联合组成了“款”,其功能为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防御外敌,保卫自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款”又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补拉”。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相似文献   

8.
侗款,在侗族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这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继承发扬其文明进步的因素,革除野蛮落后的因素,对侗族社会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侗款产生的历史渊源款这个词,在侗语里具有多层次的涵义。它既指侗族乡里社会的一种组织及组织类型和组织体系(如款有小款、中款、大款三种,小款合款组成中款,中款联款组成大款),也指这种组织所辖的地域(如十三坪款),它制定的主要的社会规范(款约),它的活动(如开  相似文献   

9.
再论民间文学艺术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智力创作成果,要有效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就要重视创作、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而真正创作、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仍得不到体现,应该在现行知识产权权利类型之外设立一种新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权。本文对民间文学艺术权的主体、对象、权利内容、权利行使及权利限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立法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伯尔尼公约》第15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予以保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班吉协定》和《阿拉伯著作权公约》扩大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对象,建议用知识产权特别法保护那些不是作品而得不到现代著作权法保护的要素。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将在国际上获得更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由于在历史上没有与本民族语言相适应的文字,只能靠口传言教,世代相传。至使不少远古时代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失传了。自从汉族文化传入侗族地区后,一部分懂汉语识汉字的侗族文化人,便开始借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诗歌、民歌和侗书、款词等等,其中借用汉字记录最多的是侗歌。至今在广西龙胜境内民间保存的的侗歌手抄本,其记录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种:  相似文献   

12.
《金汉列美》是一部由侗族民间叙事诗改编成的爱情戏剧。一百多年来,这部戏剧在侗族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它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其影响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广异记》记录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显明的民间文学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特性:首先它是深受重视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统影响而产生,富于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其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其次,该书在资料搜集方法上具有民间文学性;第三,该书确实辑录了大量流传于民众口头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直接集中地表现了其民间文学特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侗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用鲜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文化,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人情、风貌,再现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种类繁多。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大体可区分为三大类:即韵体文学、散体文学和说唱文学。本文就试从整体上、从大文化的角度,以枚举的方法,探寻侗族民间文学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捆伙,苗语称为■,捆有约束、管理之意,伙有众人、族人之意。捆伙又称为伙款,在苗族捆伙制中,款专指约法性条款。伙款即众人订立款约,是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广两龙胜各族自治县苗族农村古代的一种社会组织,即由不同宗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它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苗族的基层社会之中,以维护苗族地区正常生产,生活和组织人们抵御外来势力的压迫为目的。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制定有管理其所属成员的行为规范款约,选有负责召集族人制定约和执行款约的公认领袖——款头,有防御外来侵占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回族民间文学丛书》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文学史》编写组选编,按体裁划分,在国内首次分专集集中系统地出版。丛书共分为《回族民间故事集》,《回族民间歌谣集》、《回族民间叙事诗集》、《回族民间习俗资料集》、《回族民间文学评论集》、《回族民间文学概观》六种,收集了  相似文献   

17.
款词是侗族文学史上一种古老且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创造生成的具体机制也有其特殊性。审美人类学以文化的整体观点、动态发展的研究理念对其进行多视角的观照 ,以发现款词文化的创美机制 ,进一步透析侗族款词的内在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嘎百福歌”是黔东南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中艳丽的奇葩,这话自然不错,但却含糊不清;《苗族文学史》参照诗、乐、舞高度分离的现代文艺理论框架,把之当做诗歌样式来进行全面评述,仍然难免机械硬套的嫌疑。因为嘎百福歌诗(词)乐合一、散韵相间、又说又唱的客观存在本身,就充分说明它不仅仅是一种诗歌形式,而是一种民间曲艺样式。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中,侗族人民通过神话、传说、叙事史诗、故事、寓言、戏曲等瑰丽多姿的艺术形式,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展示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以及波澜壮观的历史文化。因此,侗族民间文学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也为研究侗族原始社会和各个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论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是指在民间文学艺术流传过程中继承其精华并加以传播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此,必须加强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既可以是公民,又可以是单位,其认定应当体现意思自治与国家公力干预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既要界定各类传承人的权利,又要明确其权利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