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沈从文笔下有一系列二元对立结构,如城-乡、生活-生命等,正是在这些对立结构中沈从文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评判。与这些二元对立结构相关的则是另一深层意识结构:常态与癫狂的二元对立与价值错位。这一深层意识结构或隐或显地体现于他对一个故事三次不同的讲述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二元对应结构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构架和阐释模式。九叶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二元对应结构,这些对应结构主要体现为自我世界与现实社会、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诗,尤其是抒情诗,往往没有直接出现的人物形象,多是万类千状的自然、社会之象,以及诗人心目中不可定型的种种幻象”,因此,“以‘形象’说诗,不足以道出诗中的众生相的意趣,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意象,这种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意志和  相似文献   

4.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但蕴意深邃。《修墙》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诗的主要矛盾与冲突———诗人和邻居对于"修墙"持完全对立的态度是自然界中对立统一法则的极好写照。《修墙》一诗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修墙隐含拆墙,拆墙又隐含修墙,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形同样体现在"墙"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对待"墙"的双重态度中。  相似文献   

5.
所谓“盛唐气象”,是人们对盛唐诗歌总体风貌的一种体认、概括与评价。它应蕴含这样一些审美特质: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深厚的情感体验相交感所生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二、词理意兴浑然一体,意境浑厚博大;三、刚健、明朗、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以此去审视王维的古体诗,可以发现他在作品中歌颂理想,肯定人生,干预社会,表现出一份积极入世的情怀,故而显露出高昂的情感气势;与此相应,诗中的意境是雄浑与博大而非平和与淡雅;语言上,则是在自然、流畅中持有一份刚健。王维古体诗中的这些风格特征,完全融会在“盛唐气象”之中。而这种风格的产生与显现,正是“盛唐”这一特定时代精神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创世神话的形成与发展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先民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结构,生与死二元对立结构,乱伦与禁忌二元对立结构,阴阳二元对立结构等,这些深层心理结构构成了中国创世神话形成与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饮酒诗反映了作者本人极其复杂的文化心态。对于李白 ,痛饮狂醉不只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更是其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饮酒 ,诗人宣泄、消解了因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独立人格而将自我与现实社会对立起来所产生的悲愤情感 ,并企望在醉的幻境中超越异化的现实世界 ,重新找到生命的本然 ,肯定自我的存在 ,实现自我人格 ,体验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8.
“黄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自然意象,在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20年代诗歌作品中频频出现。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各类社会运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投射在新诗作品中,便呈现出“朝阳”与“黑夜”这两大意象的对立。这种狂热的社会氛围使得因在外留学而与当时社会产生一定隔膜的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们难以彻底融入其中。“黄昏”作为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时间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伤感颓废色彩。这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情感意蕴不谋而合。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在对中国古典“黄昏”意象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颓废诗风,并结合个人的现代感受和人生经历对该意象进行改造。这一改造体现出当时诗人对新世纪到来的焦虑和对时间静止的渴望,“黄昏”意象也由此成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一种具有时间意识和现代意味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释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雪夜停在林子边》(Stopping byWoods On a Snow y Evening)介绍深层解释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层解释需要研究词,关注诗的基本要素,了解诗的解释方式。将作用于我们身心及情感所产生的总体感受做详细的解释称为理解。理解并且阐述对诗的全部感受是唯一增强学生学诗能力的方法。诗人和读者有默契,诗人慎重选择词意贴切的词,读者透彻地理解它们。因此要避免误解诗,就要注意产生某种想法或解释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具有颠覆性的批评理论。它打破前人在我们脑海中印上的固有的思想观念。《补墙》看似是"补"实则是"拆",诗中"篱笆牢实邻居情久长"的传统观念,不符合现代的要求。诗人弗罗斯特借助诗中的"我"表达对墙不满,对传统的反叛,诗人在词句、事实和思想上表达了其解构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结果,其深层根源在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误区。低碳社会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逻辑基础和价值依据,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博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导向。在低碳社会视阈下,应坚持自然的"返魅"、"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合理张扬人的主体性等理念,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由矛盾对立走向全面和解。  相似文献   

13.
诗与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达其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借自然描写揭示社会认识;憧憬理想而又不乏现实;如此等等的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性在诗人的诗作中随处可见。弗罗斯特诗中的这种独特的双重性是其在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尝试期的新诗做为旧诗的否定物,其共同性是突出的。在初步解决了“新”“旧”对立之后,新诗作者们一旦把提高艺术质量置于日程,新诗领域就开始了多元分化。这种分化首先显现为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个诗人群艺术追求上的各有侧重。前者强调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后者强调诗是诗人内心要求的表现。前者强调诗人情感的普遍性和引导人类“向善”的作用;后者强调诗人情感的独特个性和写作的无目的性。前者注重真率、质朴;后者注重发挥想象,追求艺术美的创造。前者沿着诗体解放的路子,着重探索诗的散文美;后者把音乐性当做诗的要素之一,开始探索内在律与外在律的统一。就其对早期白话诗的态度来看,文研会诗人群是以肯定的态度发展和推进了它的成果,创造社诗人群则是以不满的态度矫正和超越了它的不足。这两个诗人群在对峙之中又存在着互补互渗的关系,尤其是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但贯穿在创造社诗人群中,对于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文研会诗人们也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白桦林》一诗中,诗人用极其质朴的语言传达着其朴素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即通过解构二元对立来树立生态各要素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意识。各要素和谐而优雅地共存,强调和谐,弱化对抗,就可以在现实的王国和理想的王国里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实现自由的穿梭。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的异质 ,也表现在诗画中的视点问题上。西方画家、诗人基于二元对立的观点 ,确定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再以透视方法对自然解说、编排、取舍 ,以期达到对超越物象的形上理念的认识 ;而中国画家、诗人则深信物各自然、天人合一 ,摒弃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位观念 ,采取了散点透视的方法。这种在诗画视点上的差别 ,归根到底是渊源于中西人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9.
《红煤》是河南籍当代著名煤矿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力作。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改变农民身份成为一个城市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力揭示在煤矿这个舞台上,轮换工身份的焦虑所引发的为获得认同而进行的斗争;在城乡二元对立和冲突的体制内,农村青年人由于遭到城里人的排斥而滋生出的怨恨情绪;在成功之后恣意放纵欲望,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进而沦落为漂泊的异乡人。小说为我们深入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的生存状态和深层的情感心理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