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论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迹的愿望、“放蒋”后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蒋介石处理西北诸问题的政策三方面的史实证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应划在1937年2月9日,而非1936年12月25日的“送蒋返宁”。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中共的抗日主张和统战工作是必要条件。因为中共的抗日主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因;中共倡导和推动的西北大联合的局面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前提;中共地下党员的成功活动是西安事变爆发的重要推动力;中共的各种努力在内战大爆发之际化作不可抗拒的时代最强音,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 ,1936年 12月 12日 ,他们激于民族义愤 ,毅然扣押了蒋介石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 ,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 ,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因而西安事变之后 ,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先后历经临潼兵变、应对南京方面武力讨伐、送蒋还京三个重要阶段,由此面临着三次重大思想抉择,形成了从扣蒋、释蒋到送蒋的思想演变历程。引起张学良思想剧烈演变的原因,固然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以及“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有莫大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当时错综复杂历史背景下的非常动因。具体而言,西安事变后国内外近乎“一边倒”的舆论压力与谴责、南京方面武力讨伐派的军事进攻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空前严重的内战危机、西安内部在“释蒋”问题上的纷争与严重歧见,都是促成张学良采取断然措施、实现从扣蒋转向释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张学良而言,无论扣蒋、释蒋还是亲自送蒋,都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日凌晨4时左右,张学良、杨虎城曾向中共拍发过一次密电,通告他们的扣蒋行动。可是,几乎在中共收到张、杨密电的同时,南京政府也获悉了西安所发生的惊天事变。到底是谁走漏了消息?  相似文献   

6.
由于张学良、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之间的特殊关系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是希望取得苏联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事与愿违 ,苏联却极力否定事变 ,而且对西安事变作出了有违事实的不公正的评价。苏联的这种态度对西安事变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但在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撼和关注,也引发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同时,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由于不明真相及自身的国家利益,西安事变时期各国舆论反应总体上是不利于西北地区的,与有关方面的事先期待有很大的反差.但是,欧美新闻舆论、苏联新闻舆论都倾向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新闻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处理西安事变的立场、方法和决心.国际新闻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起到了中国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对西安事变的国际新闻舆论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从爆发到最终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在其整个过程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张学良的态度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第一因素.张学良不仅组织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且首先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采取有力措施促成其实现;张学良被囚禁后,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西安事变善后循政治方式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二事件"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它削弱了"三位一体"的力量,特别是东北军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该事件是一个应该否定的事件.但是,从抗战的大局出发,它却在客观上加速了西安事变善后和平解决的进程.不过这种解决是在削弱抗战力量的情况下实现的,故对该事件所起的作用不应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一到南京即扣押了张学良,同时对西安进行政治分化与军事威胁,企图用武力实现“陕甘军事善后办法”,西北形势迅速恶化。对南京方面,究竟是“战”还是“和”?西安方面内部分歧较大。身为西北地区最高负责人的杨虎城,由于自身实力较小和受中共态度的影响,时而主战,时而主和,总体上是主战大于主和。杨虎城的主战主张对于争取张学良回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和抗日大局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对此,“千古功臣”杨虎城是有所认识的,只不过不愿放弃昔日的好友。  相似文献   

13.
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遵义会议上第一次自己起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则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原则的集中体现 ,是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今天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更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的中共情结从"反苏反共"到最后联共思想的正式形成和延续,经历了一个曲折、盘旋的过程。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张学良的中共情结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此过程的评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张学良将军与中共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虎城将军一生之中非常重视教育。杨虎城主陕后,所执行的开明、宽容的知识分子政策,一方面吸引来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也巩固了自己在陕西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陕西社会的发展。因此当时陕西的舆论环境比较宽松,民众的民族精神也得到高扬,这对西安事变的爆发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了送他回宁的张学良。正当西安的“三位一体”积极寻求解救张学良的方案时,东北军内出现了武力解救与和平解救的岐见。1937年2月2日,主战派头头枪杀了主和派将领王以哲等4人,史称西安事变中的“二·二事件”。本文通过对张闻天在“二·二事件”发生前后的言行考察和研究,揭示了这一事件的性质、真相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1 93 6年 2月至 1 93 7年 7月 ,中国政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汪精卫据此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两广事变先持中立态度 ,后持反对态度 ;对西安事变始终持反对态度 ;对中共继续坚持顽固的反共立场 ,更不赞同国共合作 ;而对日本则主张应有和战两手准备。总的来看 ,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的政治思想 ,既有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一面 ,又有适应时局发展稍做调整的一面 ,但他的这一调整并不彻底 ,以至于最终滑向民族投降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8.
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各股政治势力纷纷调整政策,两大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开始捐弃前嫌,一改敌视的态度,寻求对话与合作,使抗日救亡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外国新闻记者对西安事变真相的宣传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通过采访张学良,提前两个多月向世界预报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惟一目睹西安事变全过程的外国人,并全力协助西安“三位一体”进行国际宣传。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根据他在西安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地介绍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他们在西安事变前后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及其对这一历史事件真相的宣传报道,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