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2.
方腊有无后代?方腊后代究在何处?这是史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余麟年同志《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以下简称“余文”)说,有志方腊研究的学者,在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区都拽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最近在《慈漠县志》中,发现了戴良写的《四景楼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关于方腊的后代,早在1975年我们调查方腊起义史迹时,查阅了浙皖地方志、谱牒,特别是在歙县金川乡山郭里村发现了《方氏族谱》,这个问题就已解决了。在《方氏族谱》序文中。对方腊的出身历史及所属方氏源流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因方腊起义而受牵连的方氏子孙们避乱逃生的悽惨生活,作了沉痛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是青溪(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人,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方腊籍贯的,是方腊起义期间的两条重要史料:一是北宋官员李纲探亲回家,适逢方腊起义,遇阻于路,对方腊起义的情况“亲见探报及得于传闻实为详悉。”他在上王太宰(王黼)书中,明确说“睦州方寇”,而且说方腊“据帮源村”(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八)。二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州知府卢宗原重修歙州城池(其时已改名为徽州)时,烧制的城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2,(1):77-77
《斯巴达克斯》系列剧 获得空前成功的《斯巴达克斯:血与沙》以及它的前传《斯巴达克斯:竞技场之神》让Starz电视台一下成为焦点。斯巴达克斯,这个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从一个角斗士奴隶变成领导数十万起义军的领衲,羞点推翻了罗马帝国,最终战死沙场,典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可谢是每个男人心中的大英雄。  相似文献   

5.
避讳而改偏旁,前朝罕觏。太平天国则把“鬼”旁改为人旁。按太平天国教义,“天父上主皇上帝是神爷,是(云人)爷”(《永安封五王诏》),“肉是肉父生,(云人)是(云人)爷生”(《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好人死后灵魂“升天”,天上是没有鬼的,故改魂为“(云人)”。此字在辛开元年(1851年)的一些“天父诗”中已经多次出现,如“灵(云人)本是由天父,今时不醒做何民”,“真神能造山河海,不信(云人)爷为何功”(《天命诏圣书》)之类。壬子二年新刻的《天条书》,凡“小灵(云人)”、“(云人)得升天”等等,“(云人)”字均从人而不从鬼。壬戍十二年(1862年)颁行的《敬避写样》,“魁”字条下注明:“凡写魂、魄、愧、魏等字均从人,写作(人斗)、(云人)、(白人)、(委人)、字样。”这是太平天国后期,从“魂”字推广到其他“鬼旁字,因避恶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之所以为中外古今许多学者推崇和学习,是与其优良的史笔有密切的关系的。 (一) 史笔的优劣高低,首先是能否写历史真实的问题。司马迁的《史记》素有“实录”之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司马迁讲这些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家司马迁所写的历史名著《史记》记述了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尤其详实地写了当代(汉代)近百年的历史,为我国史学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司马迁能够在《史记》中详写当代史,有多方面的原因,就他掌握材料来说,除了参考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利用调查访问记录而外,主要就是运用了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O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毛主席的指示,对《水浒》这部书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彻底地戳穿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 《水浒》虽然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但是它从反动的政治目的出发。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歪…  相似文献   

9.
《平妖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神怪小说,原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共四卷二十回。小说以北宋年间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称颂赵宋王朝对起义运动的镇压。因书中写宣抚使文彦博在诸葛遂、马遂、李遂协助下镇压了义军,故原书名  相似文献   

10.
琉球闽人后裔是今冲绳地区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祖根情结,经常前往福建寻根谒祖,并试图将他们在今日冲绳地区留存于世的家谱与福建民间家谱进行对接。虽然这些家谱对接行为未能最终成功,其中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琉球闽人后裔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家乡观念,深切地反映了他们身上流淌着华人之血液的史实及其对中华文化持守、传承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的籍贯和早期历史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起来说有三种意见; (一)广西武鸣县(即武缘县)说。见1962年2月12日吕集义写的《林凤祥的籍贯及其它》一文。同年2月23日上海《文汇报》就此发表了《广西调查林凤祥的籍贯》的报导。《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一书,亦将此说编入。其根据是武鸣县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三界祖庙庙丁碑》,上有林凤翔及其弟林风集的名字。1923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志》以及《广西一览》和传说中亦谈到林凤祥是武鸣县人。(二)广东揭阳县说。见《历史研究》1957年第4期上发表的蔡起贤《太平天国北征将领林凤祥》一文。主要根据是揭阳林氏族谱上关于林凤祥世系的记载以及揭阳林德侯写的《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稿本及当地传说。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前定宜庄曾发表过口述史著作《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近来她又出版了《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并合作主编了《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在内地众多涉猎口述史的学人中显示出她特有的实践性.她治史不囿于案头,而多有田野与文献的互动,如她主笔的《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即是一例.这里,我们尝试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主写些阅读后的感受,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以下简称《老》)、《朴通事》(以下简称《朴》)是元朝时候由朝鲜人写的汉语会话教材,明代有所修改,是为朝鲜人到中国经商办公事服务的,所据为当时北方官话。这两本书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的宝贵资料。本文谈的是其中的四个虚词“但、只、就、便”。它们的用法同现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之放在一起讨论,或许对虚词发展史的研究有一点作用。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该百科全书由贝特尔斯曼辞典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计4,500页(其中1/3附有插图).这部百科全书内容翔实、数据充分可靠,是人们了解现代德国的一部权威性参考书.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为该书第1卷《德意志历史》写了前言.第1卷从日尔曼人、法兰克人、加洛林王族开始活动的年代起,写至今日联邦德国.第2-5卷依次为《社会、国家、法律》;《经济、工业、交通》;《文化与精神生活》;《教育、科  相似文献   

15.
靺鞨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看,“靺鞨”一词始于隋代。到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其粟末部逐渐强大,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的前身。其后靺鞨人的后裔——女真及满人,又先后建立了金国和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因之,搞清靺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靺鞨”一词的称呼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迄今为止,国内无论是教学、研究领域,还是词书字典的注音,都把“靺鞨”一词读作“末合”,注音为 m(?)h(?)。著名的《康熙字典》称:靺鞨“蕃人名”。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其对“鞨”字的注音则为“何葛切,音曷(即合)”。近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重印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诗词三首》,以赠别、吊唁、咏史为内容,分别描述了夫妻之爱情、悲吊了战友之逝世,歌咏了历史之沧桑。诗人健笔纵横,信手挥洒,无不写得言近旨远,理至情深。品之,“诗味”醇浓,沁人心脾;赏之,“特色”奇佳,光彩照人。它们是清算林彪、“四人帮”罪恶言行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学习典范。 (一) 在毛泽东同志公开发表的诗词中,《贺新郎》一词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作品。词的题材和主题,是直接描述革命夫妻生活的爱情的颂歌。因此,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耳目全新之感,实在弥足珍贵。 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篇讨论师生关系和为师之道的重要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这时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做司马,有个叫韦中立的人,写信请柳宗元做他的老师,柳宗元便回了他这封信。在此之前,韩愈写过《师说》,阐明了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这两篇书信,就当时盛行的耻于相师的社会时弊,尖锐地进行了揭露和针砭,尽管(尤其是韩愈)夹杂不少封建性的说教,但他们提出的这一重要问题,无疑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的,应当予以历史的肯定。 “四人帮”为其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需要,大搞古为“帮”用,人为地制造什么儒法…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晚年(65岁)奉母避乱第泗门轶事,《清史稿》本传及其他专著均无记载,清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中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笔者考索了《乾隆余姚县志》、《光绪余姚县志》、《余姚六仓志》、《东山志》等方志资料,查阅了黄宗羲遗著,并实地勘查了遗迹,将共始末钩稽如次: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派大将曾养性等进犯浙江,龚万里也据余姚大岚山遥相呼应。“时群盗满山”,黄宗羲家乡贽竹浦亦受其害。为避兵乱,黄宗羲奉老母携女孙投后第泗门友人诸九征之“半草堂”。他在《避地赋》中记述当时情况:“……奉老母而窜于海隅。累古书之千箧兮,牵家具之一车。襁女孙之三孩兮,因世乱而怜渠。一室分为庖湢井臼兮,盈丈而共鸡犬图书。”他在这种环境里避居长达半年,虽境遇背晦,但他仍然勤奋著述,不忘奖掖后进。他校定了其六世族祖  相似文献   

19.
1992年3月11日,徐福后裔徐志总、徐信恩(女)、徐文忠等三位老人,从浙江慈溪市带着徐福宗族《徐氏宗谱》资料,赶至江苏徐福故里赣榆,寻宗认祖。两卷《徐氏宗谱》在谱序里明确写道:“粤稽徐氏出于东海,颛顼之裔,赢姓,伯益后封于徐,而子孙因以为氏。厥初有徐市,乃秦方士也,始皇命其入海求神仙药而弗返。至汉时讳稚,字孺子,居洪州(今江西南冒)躬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节让,人慕其德,太守陈蕃特设榻以待之,累举不就,筑室隐居,时称南州(今江西南冒)高士……”这一记载表明:  相似文献   

20.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萨兆沩多年来,元人萨都剌族籍何属,成为学术界讨论焦点之一。公元1923年,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曾科学地论断,萨都剌先世为“回回教世家”,是西域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人的后裔。陈垣先生提出:“杨维桢:《西湖竹枝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