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湘鄂渝黔边区各地耕地、化肥和农业用水量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耕地资源利用系数、农业用水量消耗系数还是化肥投入消耗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对粮食单产与单位耕地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农业用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耕地钾肥、复合肥投入量对粮食单产影响比较显著;而单位耕地氮肥、磷肥的投入量、农业用水量则对粮食单产没有太大的影响.据此,应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供给,供给的核心是生产,生产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三农"因素是粮食安全的根源性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逼近粮食安全"红线";农业用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利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小农经济观念,制约粮食生产现代化等.降低粮食安全三农因素影响的对策:摒弃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粮食生产消费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的根本;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支持农地使用权流转等.  相似文献   

3.
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农村一切经济活动、各种经济关系,都同人口发展变化、都同人们居住生活、劳动工作所依托所不能离开的土地、粮食状况有着或紧密或一般的联系。在宁夏经济全局中,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关系,努力使之协调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宁夏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一探讨,并针对这种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对策看法,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4.
粮食警示录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20%以上的人口,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奇迹。 199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6.4亿亩,低于《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6.5亿亩的安全警界线。近年,我国人口平均年增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提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原料需求的增加;解决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风潮的现实问题;对合作化快慢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错误的批评导致的急躁冒进情绪;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往社会主义美好社会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积极性;等等,都是农业合作化提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我国粮食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人口和土地的挑战。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的产需矛盾日益尖锐。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一是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二是开发土地资源和管理好耕地面积。开发土地资源,不能仅限于耕地,而且要向山河、湖泊、大海等一切可以索取食物的领域进军,改革种植结构,节约耕地种植粮食。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8):96-100
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但在当前却面临诸多挑战。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与农业支持的针对性,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增长的影响因素,这对形成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播种面积、化肥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成灾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严守耕地保护制度,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宣传农业科普知识,科学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
<正> 青海是一个耕地少的省份,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非常艰巨。当前农业的形势是粮食缺口很大,需求量不断增长,可供量增长有限,发展后劲不足。要扭转这种紧迫而又严峻的局面,笔者认为,发展开发性农业,实为重要的良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形势仍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的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①耕地却以8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从1957年的2.59亩,减少到1988年的1.33亩,人均占有粮食已从1984年的784.4斤减少到1988年的724斤。②从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徘徊不前。1989年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和出路胡书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由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有限的农业资源和人口包袱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农民务农、种...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考察劳动及资本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而分析劳动的边际产量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论:长期的高机会成本使粮食种植的劳动力投入持续减少,已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其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从而使通过资本替代劳动来提高粮食生产率变得困难,这造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建议:近期内采取措施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以吸引部分青壮年留在农业;远期则需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以通过耕地的规模化生产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近两年农业战线频频告急:一些农村粮棉产地逐渐减少,甚至个别地方出现弃田经商,致使大片耕地荒芜的现象。这不得不使人们感到忧虑:“民以食为天”,这个食,就是吃饭,就必须有粮食。没有耕地,没有粮食,怎能安天下?随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从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微观角度来看,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也存在一些隐患,包括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种粮收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现有的粮食补贴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以及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等。因此,需要从健全耕地保护监管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粮食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生态高值粮食产业体系,推进新产业新模式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粮食动态补贴机制,倡导全民节约等方面着手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的现实逻辑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循环"战略离不开农业的参与.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能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必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有效的农业"双循环",应是包含产品、资金、技术三个方面循环的多层次系统,我国农业"双循环"的发展目标应是"内循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外循环以改善食物供给为主,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结合我国农业现状,要构建契合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农业"双循环"系统,应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好国内耕地资源、适度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18.
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近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和耕地撂荒现象频发的背景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检验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耕地撂荒率,且农业组织化水平的提升增强了这一抑制效应。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采用了两部分模型估计、替换因变量为隐性撂荒和排除机械化程度的干扰这三种方法。与此同时,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家中耕地质量高、家庭收入水平高和所在村庄位于平原地区的农户而言,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耕地撂荒。由此,需要充分活用农机社会化服务遏制耕地撂荒和挖掘保供潜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9.
陈水平 《南方论刊》2005,(10):30-32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粮食工作,毛泽东同志最先发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提出的“全党动员、大办农业”等口号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经过半个多世纪和三代人的努力,到上世纪年代末,中华民族吃饭这个天大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国创造了以不到世界的耕地养活世界人口的奇迹。随着吃饭问题的解决,关于珍惜耕地、节约粮食的观念淡化,自年出现“非典”以来,粮食生产问题却出现了逆转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下面就珍惜耕地、节约粮食的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根据有关权威专家介绍,…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体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  张秀丽 《理论界》2005,(6):52-52
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党中央重视,事关国家安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得到全面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耕地减少、自然灾害严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从长远来看,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从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业科技、完善粮食贸易调节体系、改善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