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一 《领导科学》2006,(14):16-17
在领导工作中,一事当前,若以肯定的态度去对待它、以欣赏的方式去激励人,就叫做肯定型领导方式;反之,若以否定的态度去对待它、以苛求的方式去要求人,就是否定型领导方式。一般来说,有的领导偏好于肯定型的领导方式,有的领导偏好于否定型的领导方式,没有一个领导者可以摆脱这两种偏好,因为这是由人的心理特性决定的。肯定型领导方式善于调动下属的智慧和热情。在工作中,领导者通过肯定下属来指导工作,通过欣赏别人来获得魅力,那么其下属的工作一定是主动的、自觉的。如果领导者采用否定型领导方式,为人处事追求完美,通过“否定”和“苛求”…  相似文献   

2.
一家企业濒临倒闭,新上任的厂长主动登门向老厂长“取经”。他对老厂长说:“我想您一定有许多心里话和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我。”老厂长感慨之余,说出自己在任时的成败得失,使新厂长受益匪浅。于是新厂长“对症下药”,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企业终于“起死回生”。如今,一提到先进经验,人们总是不远千里到那些成功的企业参观学习,几乎没有人肯向失败者“取经”。在他们看来,成功的企业肯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而失败者根本就没有什么“经”可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成功的企业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企业也有失败的教训。世上的…  相似文献   

3.
如今 ,各单位冠以“总”字头的职务、职称的人越来越多了 ,见面尊称“某总”也就成了一种时髦。联想电脑公司机构多、网络大 ,称得上“总”的干部就有200多人。见面开会 ,喊“某总”的声音此起彼伏 ,可现在员工对他们则是直呼其名 ,连总经理杨元庆也不例外 ,这应算是一件新鲜事。据悉 ,联想电脑公司之所以要扭转这种称呼习惯 ,是因为他们发现 ,有些领导很在乎带“总”的称谓 ,并把它作为一种权威的体现 ,久而久之 ,员工也就将此变成了一种约束。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称谓带“总”不利于干部的能上能下。如果一个人习惯于被下属喊作“总…  相似文献   

4.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留给我们的智慧十分丰厚,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下”、“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精神,肯定人的创造,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孔子创立的儒学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分行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  相似文献   

5.
巴西一家跨国公司(Semco)成功地推行了一种“没有经理人的管理”,以此救活了垂死的企业并且使它繁荣。所谓“没有经理人的管理”其实不是“没有管理”,而是没有我们观念中的“一把手”,不再由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近日一位有影响的专家作了一次关于企业管理热点的即兴演讲,他讲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讲了CEO,讲了独立董事,但最后强调“一把手”应当如何如何。姑且不对“一把手”应该如何的说法进行评估,光是对“一把手”事实的肯定就是对管理热点的嘲弄。既然有一个“一把手”坐阵,他是叫CEO、叫总裁或者其它什么新鲜名…  相似文献   

6.
真诚的吹捧     
谁不喜欢听“好听的”?人的天性如此。西方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真诚的肯定”,大概的意思就是用赞美、报偿及增援的字句向你的朋友说你“真的相信”。由于你适切地发出了真诚的肯定,你会得到接受你肯定的人给你直接的回馈。将这个概念移植到职场中,我们不妨改为“真诚的吹捧”。真诚的吹捧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肯定别人值得赞美的地方。无论你对同事还是上司,真诚的吹捧都会使你在人际关系中散发出无比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敬礼的意味     
这幅作品中的文字是“我背后有百万富翁——贪图巨大贿赂的卑鄙小人。”它通过将希特勒的纳粹式敬礼姿势转化成伸手向在其背后的大资本家要钱的动作,深刻揭示了这个政权的政治本质。这不是一个真实场景写照的摄影作品,是作者拼贴而成的蒙太奇图像。虚构与写实似乎构成了一种悖论,但在许多事实“没有被说出”的情况下,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组装拼接,使那些本来互不关联的现实断片所拥有的符号意义,在一种新的文脉中别具新意,从而成为一种将“被隐藏着的真实”形诸画面的新文本。画面生动地传达了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是金钱操纵下的傀儡的信息,二…  相似文献   

8.
《经理人》2007,(7):56-58
外滩三号的联合主席李景汉,一度为自己不能穿着某款登喜路(Dunhill)的黄色风衣去飚摩托车而感到遗憾,因为那件全球限量版的风衣实在没有适合他的号码。“它的品质太高了,穿着它骑摩托一定特别奢实”,李景汉说。虽然,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真正理解他所说的“奢实”感觉,但是毫无疑问,这件衣服的不凡身份,足以代表一部分人的消费状态。  相似文献   

9.
一、利益与利益衡量的提出利益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谈及利益问题时,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说出自己所追求的具体利益是什么,但在对利益内涵进行具体分析的时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徐显明在其主编的《法理学教程》一书中认为:利益是指“个人或个人的集团寻求得到满足和保护的权利请求、要求愿望或需求”,同时又指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必须要考虑利益”。暂且不论这一定义是否准确,但至少说明了利益在法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法律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冲突进行妥当的协调,解决当事人…  相似文献   

10.
责任·文化     
张道刚 《决策》2011,(5):1-1
有一种文化叫责任。 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出“投资就是投人”的感慨时,这与其说是对一个地区主政者人格魅力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由主政者倡导形成的一种责任文化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教育革命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然而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也是创新,中国学校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创新。妨碍中国人创新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这种并不科学的理念和做法。中国的教育人们对它的批判是严厉全面尖锐的,但并不一定是深刻的。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于其真实病因尤其是如何治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说出的了。这就是经验与科学的区别。我对中国的教育批判严厉。概括地说:它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学了许多(不能说全部)最没用的东西———正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  相似文献   

12.
不言也不语     
在北洋政府时代,中国官场出现一种不言也不语者居要职的怪现象。“不言”,并非不说话,而是说出的话模棱两可,对某一件事不作明确表态,含  相似文献   

13.
<正> A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便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听到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后来,狮子真的来了,使得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更快,这  相似文献   

14.
“努力去做”,作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的道理,习惯了目前生活的人面对它,却总有一种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它。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标准,它不会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这就是人的良心: 有一种原则,它不以个人得失论取舍,这就是党性. 如果一个人既能在工作中坚持党性,又能秉持良心,那么这个人肯定就会得到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正制度作为一种基于人的有一定目的的主观建构存在物,不仅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求个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更是人类恰适认知人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性皈依。制度之所以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条文性内容)和制度运行必然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认同。这种"基于人的自发主观认同和自觉心灵皈依"不仅确保了制度得以延续存在,而且正向赋予其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毫无疑问,任何强力、物质的驱使和诱惑均不能使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吃饭时,手机汹涌地响了一声,然后就寂寥了下去。你本想不去管它,可它过了一会儿又那么地来了一声。于是,你放下饭碗,拿起手机,有这样一条短信:“我突然地很想你。”那一刻,你的心砰然一跳。你看了看饭桌旁的人,用最快的速度将这条暖昧的信息删除了。然后,你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饭。吃饭于是成为一种形式。你在想,是谁发给我的短信,是谁在这寒冷的冬天还牵挂着我,是谁在这轻松的时刻制造了紧张气氛。但你想不出。红颜知己,有,却在心里,人家是我的,我不是人家的;同桌的人,有,但一晃20年过去了,已成为“同桌的大叔大婶”;同事?朋友?不可能。既…  相似文献   

18.
升华     
人的活法太多了。所以人们才对伟人感兴趣,因为一个人要在这世界上活一次真是太不容易了。人们真诚地崇拜伟人,是因为这种崇拜中寄托着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渴望,就像茨威格所说的:“伟大的榜样能影响整整一代人,或使人沉沦,或使人高尚。” 伟人可以是一种标志。充满才智和热情的人徘徊在伟人的身旁,是希望能从伟人的过去看到自己甚至人类的希望。富于感受力和想象力的人眺望伟人的神坛,是沉醉于伟人的气质和风采。 伟人还可以是一种欣赏。即使是最平凡的市井百姓,也可以在茶余饭后,或听或讲,生一回感触,用伟人的喜怒悲欢来点缀生活情趣,来陶冶为人性情。  相似文献   

19.
薛果 《秘书之友》2008,(10):35-35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有准备”,“有准备”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预测是“有准备”的一种具体表现。那么,信访工作需要预测吗?信访形势、趋向等可否预测?回答是肯定的。做过一段时间的信访工作,就会有一个经验性的体察:如果对一段时期的信访事项分一下类,就会发现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即某几类问题出现来信来访频率最多、最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否表明可以从实践层次对信访工作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分析、预测呢?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利,它受到以宪法为统帅、以教育性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然而我们面临“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使得我们在保护发展受教育权的广度、深度、力度上,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近年来,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审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