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移民的成败是关系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由生态问题引发的人口迁移现象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早期研究者关注生态移民的称谓、概念与意义,随着生态移民的深入,生态移民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顺利推进生态移民,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和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了解生态移民研究的新进展,分析当前研究成果与存在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它可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等等。确定迁出地与迁入地是移民工程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迁出地恶化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不会对迁入地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对移民的经济补偿方面,在做到补偿充足的前提下,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时,一定要让移民自身参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以避免外力强制作用下的文化改变。  相似文献   

4.
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牧民转移出来成为解决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民收入增加的途径选择,但其实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本文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为例,对其实施进行可持续性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用宏观的视野指导山旱区人口转移,以政府为主导,避免迁移风险,选择环境容量大的生态移民村,走开发型生态移民道路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疆生态移民的意义和形式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以生态移民对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化趋势、发展旅游业事业的推进作用,对生态移 民安置的途径、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最后针对加快生态移民进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已成为我国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本文基于生态视角探讨环境与移民发展间的关系问题,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生态移民类型与状况进行介绍和梳理,分析了生态移民经济生活的转型及其对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治理的积极影响,展现了两个移民社区的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困境,探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移民的建设路径,以期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移民的流动性与贫困治理——宁夏生态移民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都是为了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异地安置。与政策安置移民相伴生的是移民的流动,包括政策安置移民的二次流动和非政策移民的自发流动。宁夏的经验表明,移民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口流动。现有的移民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异地安置,很难应对移民社会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表现尤其明显。移民是一个持续的移动过程,需要改变以户籍和居住地为载体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敦煌市生态恶化的情况看,水是解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核心,要解决水的问题,首先应节约水,其次解决人口多而引起的缺水,实行必要的"生态移民",最后,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人口分布不均衡是造成甘肃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2000-2010人口分布现状的分析,以甘肃人口分布与地州市经济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为切入点,在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甘肃人口分布、生态足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提出优化甘肃人口空间分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后续发展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移民是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区域性贫困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中国西部牧区是该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由于其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移民的安置及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本文分析西部牧区生态移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迁出地生态环境恢复,以及迁入地移民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在保障移民生活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价值观可能酿成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危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意识形态、符号学和异化论的视角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有助于培养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消费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在实践上唤起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具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宁夏西海固地区历史上向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当代则由于严重超载的人口压力 ,致使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1983年以来 ,中国政府在该地区实施了旨在根本改变贫困农民生存条件的带有扶贫开发性质的生态移民 ,为全国范围内生态恶劣地域的移民开拓了先河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从宁夏的生态移民开发实践及其存在问题来看 ,今后应强化迁出、迁入两地的生态建设 ;由松动式分散搬迁向整体搬迁为主的转变 ,以利于封山育林种草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防止新的生态破坏。同时 ,控制人口增长 ,加速城镇化进程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严重地影响着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和诸多城市一样,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本文从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和代际关系等几个层面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环境公平问题,只有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保障农村环境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村落环境一方面受制于营建地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生态物理形式;另一方面,村落环境也是营建族群的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与依托,是一个体现意义与象征功能的符号。侗族村落环境作为一种空间物理形态,其结构布局是按照侗族的生态观和文化观营建的。侗族村落环境中的田园、山水、林木、道路、村落、人家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侗家人的生态观、生命观、文化观和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显在的传播方式和文化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文化转换与政治气候的历史际会,现实湘西的人与自然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与人性之间,结构脆弱,经不起触摇,表现出整体的下滑趋势;“乡村弱生态”与“湘西生态风情”构成辉映与参照,体现沈从文对以湘西为原型的乡村生态的复杂观照,与“城市反生态”构成对照与相连,显示出沈从文对现实境遇的双重失望。从生态视角透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这只是人性完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方式,要完成人之为人,尚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莆田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发展“优质、低耗、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农村庭院农业,使农民家庭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莆田人多地少,农民仅靠责任田并用传统耕作方式想步入小康生活受到一定的制约,必须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莆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莆田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应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优化、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的原则,并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广泛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队伍管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等措施完善发展模式,以期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引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以甘肃中部18个贫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均占有粮的变化看,甘肃中部在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为缓解人口压力不断扩大的垦殖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贫困既是人口性的,又是资源环境性的,归根结蒂是人口—资源(环境)性的:少量的人口可以同差的环境相适应,高的生产力也难以承受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控制和减少人口,提高人口—环境适宜度是制止生态退化进而缓解贫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村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在农村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