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向阳 《人才开发》2004,(10):22-2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并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成为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冒昧,对人才统计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是使用、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新的人才评价观,将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为人事部门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才测评是科学测量、评价人才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关键技术,是科学选聘、合理配置、专业培训、有效激励人才的基础工具,是实践人才强国战略的微观技术方案。作为选贤任能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科学的技术和评价体系,对人才的智力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用人单位招聘、选拔、培训、考核  相似文献   

4.
当前深化职称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5.
《人才瞭望》2005,(8):105-106
河北省在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鉴定、竞赛和人才评选为方式,兼顾品德、知识等综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黄俊 《人才瞭望》2006,(11):13-13
制定激励政策,努力形成科学的、激发专生技术人才活力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坚持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职称的评与聘好比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责任和义务,一端是待遇和权利,通过职称这一杠杆连接两端。以前,由于政策不健全,重评审轻管理、重待遇轻义务,职称杠杆失衡,有些人一旦评上高级职称,便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了奋斗目标。在实践中,十堰市人事部门深刻地认识到,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人事管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缺乏活力的具体体现,它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力与业绩的人才评价机制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人事考试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人事考试事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人事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6,(9):107-110
团中央启动实施“服务新农村团建基础工程”,北京着力打造“人才之都”,重庆300名高校毕业生出发奔赴基层“三支一扶”,山西省人事厅人才评价跟着业绩能力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陈荟羽 《人才瞭望》2016,(14):136-137
简要阐述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为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实现公平公正科学地选拔人才,提出开展职工任职资格评价这一项有效措施,并指出采用笔试、结构化面试、360度测评等评价工具,实现职工素质与业绩的综合评价,对开展任职资格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科学选拔人才提供基础依据,对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素质、工作、业绩进行价值性衡量及其持续联动的运行过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选拔和人才使用的全过程。人才评价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人才评价领域腐败现象成因分析当前人才评价领域腐败现象已渗透到了人才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利用,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各级部门应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时.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组织、标准建立、评价指导提供宏观管理服务.引导建立以社会和市场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一定要坚持以培养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和造福农民为评价宗旨,在社会公认基础之上.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农村实用人才,并力争评价结果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2.
杨丽 《人才瞭望》2014,(10):83-84
企业是培养和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也应是评价技能人才的主体。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要将企业评价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机结合.采用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努力使企业技能人才结构更加合理.高技能人才更快成长.并带动各等级技能劳动者的梯次发展。对于拓宽企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人事考试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工作中选人用人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邢燕芬 《人才瞭望》2005,(10):10-10
中部人才合作开发是全国性区域人才合作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部人才合作开发对于促进全国和六省人才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部人才合作开发的宗旨应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围绕促进各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加强区域人才开发为主题,不断推进中部人才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建立中部互惠互利的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整合中部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逐步形成相互兼容的人才政策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创优人才开发的社会环境,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杨杰 《人才瞭望》2007,(8):28-29
在新中国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这是中国人才观的一大历史性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试想,一个企业没有人才,留不住人才,这个企业谈何立足,谈何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客观地分析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做到正确地选拔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科学地储备人才,进而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实际,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评体系,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8,(6):109-110
一是将农村人才开发纳入整体性人才开发体系。按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人才特点的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制度,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服务。建立起实用人才数据库,入库人才达21.4万。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临港自由贸易区以特殊人才的名义引进流量明星杨超越并落户,数次登上热搜榜。这种不同于常规领域人才标准范畴的流量明星享受特殊人才政策,引发了社会和主管部门的关注。近年来,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及标准,已经成为主管部门和各类人才工作主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时代新职业,伴随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各类人才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制订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傅红 《人才瞭望》2006,(6):15-16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才战略成了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重要战略。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强调要大力实旌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旋人才建设战略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发,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有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行动纲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做好人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