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90-92
周实是一位爱国青年学者、南社杰出诗人、辛亥革命烈士。他在文学创作和诗学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精辟的见解。周实重视诗歌的时代风貌与社会作用,他的爱国诗篇,显示出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孙立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
南社时期,柳亚子论诗尊唐抑宋,但其诗作总体上却表现出亦唐亦宋的艺术风貌.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风云际会使他将诗歌作为思想宣传、政治鼓动、社会评述、历史记录的工具,从而造成了其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自觉不自觉地部分背反.作为南社的领袖和灵魂,柳亚子是南社诗人群体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审视柳氏诗论与诗作之间这一部分背反的现象,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柳诗的理解,把握南社诗歌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为当下诗歌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立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
中国古典诗歌诗、史互证的传统具体到诗作者及其诗作品来说就是人、诗互文,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这在陈去病那里、尤其是他南社时期的诗歌创作活动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张洪良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0-122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5.
彭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80-85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聚讼不已的公案。1917年,发生在南社内部的唐宋诗之争,不仅结束了这场公案,而且凸现出同光体与南社之间深层次的分歧。在诗学风格上,同光体诗人多关注诗歌的终极性关怀,而南社注重诗歌的当下性意义。在诗学理论思想上,同光体诗人则多倾向于以儒学经典为其诗学根柢,因而多尊孔,而南社内部宗唐诗人许多倾向于墨家思想。因而,在1917年,在新文化运动与张勋复辟等事件的影响下,南社内部的唐宋诗之争,由最初的诗学论争,逐渐演化为一场带有政治色彩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的诗歌与诗论都对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并非如某些人所批评的那样不讲究诗歌的形式与美感 ,其诗论决非单纯的复古与简单的否定 ,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陈子昂在盛唐诗歌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之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17-21
南社解体,论者多把唐宋诗之争看成是主要原因。事实并非如此。南社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民国建立和袁世凯毙命,南社民族主义和几社复社的文化精神已完成了历史使命。2.新文化运动的冲击。3.柳亚子等人文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是南社解体的最深层原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南社的"诗争"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以后对南社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龚喜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2):29-36
南社诗人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贯穿于“新学诗” 、“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等诗歌近代化阶段,尤以“歌体诗”的探索 成绩突出。柳亚子、高旭、马君武、苏曼殊、于右任等人的诗体变革和译诗实践,从主题意蕴、艺术趣味、语言韵律、体式章法诸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国诗歌从古典形 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近代化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2):99-113
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继承者,柳亚子的诗大多遵循格律和文体规范,但亦显示出其与现代世界保持关联的不懈努力。柳亚子的文体实验赋予他的诗作一种新颖与现代的大胆品格。这些诗作进一步挑战了新诗、旧诗截然有别的一般观点,展现出中国抒情传统朝向"现代古典主义"的内在演进。古典主义诗歌的实践提供了一条道路,在已经西化和正在西化的现代社会内部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其文化选择乃建基于一种美学倾向。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南社之间的争论并非现代知识分子和传统文人之争;相反,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冲突。南社力图继承和改造精英文学传统,而新文化主义者则趋向发明一种"替代性传统"。在唐宋诗风格的对峙中,南社的大部分领袖都倾向于选择性地继承(在他们看来)可以承载革命精神的传统的某些形式元素。这赢得了争论,但他们对诗歌形式之伦理功能的信念与其激进对手——新文化运动的偶像破坏者们——事实上如出一辙,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后者的论点。柳亚子依然不断尝试用新鲜的语言和形式来革新旧诗,但他的实践已然缺乏理论基础:如同一座壮丽的迷楼,旧诗于他成了一座在历史漩涡中必然毁灭崩塌的罪恶迷宫。(1) 相似文献
10.
11.
12.
陈伟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70-74
新月派的诗歌理论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蚕蜕里的新生"传统文化的某些材料被其用作理论支点和批评话语;新月理论家们用现代的话语对传统文论进行了转换;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说明,为其注入了活力.二者的这种关系体现出中国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从中也可窥探中国新诗发生之源,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和民族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顺贵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79-83,98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成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祜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雏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剑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3):140-145
以孟郊、韩愈、卢仝、李贺、贾岛为代表的“怪奇诗派”是中唐后期阵容庞大、声势显赫的诗坛劲旅之一 ,然而喧腾了一番之后便偃旗息鼓、诗风剧变 ,原因何在呢 ?重点从四个方面探微解谜 :一、由发轫、壮大到“零落”形成“自然”兴衰状态 ;二、流派间的抗衡争斗造成“人为”的导向压迫 ;三、政治气候骤变促成自我“异化” ;四、由扬弃方可构成文学审美指向的嬗变进化之链 相似文献
15.
王珂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5):39-44
古代汉诗的诗体一直在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对抗与和解中流变着。尽管在古代汉诗的诗体进化中、在诗体上或诗的形式上,文体的"收"与"放"都分外明显,但是古代汉诗史上每一次诗体变革都不是后者对前者的极端取代,前代的诗体总是保存下来,没有发生20世纪初期的新诗革命那样的诗体大革命,在诗体进化中,自由与法则间的和解总是多于对抗。因此,不能结论说古代汉诗的诗体历史是从诗到词,再到曲的诗体更替史。正是在同一时代存在多元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与准定型诗体并存的局面,古代汉诗才能够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傅明善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1):18-23
文章从宋人对待唐诗的态度着手,对宋代唐诗学在宋代各期的不同表现以及宋代唐诗学的演进轨迹作了详细的探讨,主要从诗话的流传、宋人的选唐诗、宋人对唐诗别集的整理等角度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并在宋代唐诗学的层面分布与演进轨迹的棵索中去分析和总结宋代唐诗学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7.
潘务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49-53
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之间关于唐宋诗之争是清初诗坛令人关注的事件。清代翰林院诗学重唐,而反对宋诗。汪懋麟和施闰章之间的诗学争论关涉到历史上翰林与主事诗歌主张的矛盾;汪氏和徐乾学之间的诗学论争则关涉到翰林院的"玉堂家数"与失意文人"不平则鸣"思想的对立。总之他们之间的诗学之争深刻反映了清初翰林院内外诗风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顺康之际台阁诗歌的发展对山左诗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山左诗歌在清初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时代契机下的一次爆发,也是文学自身孕育发展的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图从台阁诗歌的发展及影响、山左诗歌发展的因素、山左诗歌的发展概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进一步说明山左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23-27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