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蒋金星 《船山学刊》2003,(3):144-144,156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湖南邵阳隆回人。近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中国“静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近代早期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魏源前承民族优秀文化,后启近代革新运动,他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改革社会、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之远,流于百年。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字研究是当前汉字研究中的一个热门,但近代汉字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无论是大型语文辞书还是专业词典,都没有"近代汉字"这个术语.因此,学界有必要对近代汉字这个术语做出界定.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汉字形体和字用两个角度,将汉字分为上古汉字、近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三个时期,把近代汉字定义为指汉代初年至"五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汉字.  相似文献   

3.
陈璐  徐朔风 《理论界》2005,(5):208-208
家,人人都有,那是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安歇,让性灵得以沉淀的地方.从古代到近代有不少学者对"家"字作过研究,但学术界至今也无一定论.难有定论的原因在于对"家"字的构形和本义的争论.本文对"家"字进行了训诂.  相似文献   

4.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它的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的类.<老残游记>中使用 "将"字的句子共有168句,其中共有181个"将"字,可以作为"将"在近代汉语中进行断代描写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进 《殷都学刊》2009,30(1):118-125
概述近年来近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情况,针对"被"字句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讨论:语义色彩问题、不表示被动关系问题、"被"字后的多VP结构、"被"字后动词带宾语、主语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7.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农民战争长期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成绩巨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长期极"左"思潮、习惯势力和主流话语的强大合力影响下,太平天国运动等近代农民战争被拔高和"革命化"了.本文以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主流话语的形成,洪秀全是否是一个"救国救民者",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本质,太平天国运动的负面影响等重大历史是非问题入手,对近代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进行反思,希望对新世纪史学研究的理性化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一种以"字"为本位的语言体系,从古至今,汉语的这一性质都没有动摇过,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就集中在对"字"的研究上.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西方语言学中的词法,并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但这并没有否认中国语言的字本位的性质,而是更进一步推进了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避讳作为历史文化,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和人们的畏忌心理。避讳不仅存在文献典籍中,也存在民间文契中。本文考察的是近代民间不动产买卖契中的避讳习俗。同宗房族间买卖田地,写立契约时忌用表义直白、显豁的"卖"字,而换用"卖"义模糊的字眼,如"便、就、归、推、并"等,所立文契也相应地称作"便契、就契、归约、推约、并约"等,凸显浓烈的宗族观念。近代民法禁止买卖官有田产,由于畏惧惩罚,所以人们在写立买卖文契时也避用"卖"字,而以"卖"义模糊的字如"退、推、过、当"等代之。在近代某些地区民间不动产买卖文契中,还忌用不吉利的凶字,如讳用"断、绝"等字。可见,深入研究民间文契中的避讳习俗,将有助于正确解读现存民间契约文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日中两国都先后出现过国学思潮,同为"国学"二字,虽看似相同,内涵却迥异.日本的"国学"是日本众多学问中的一个学术流派,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有传承、有内容的独特的学问体系;代表了日本的民族自觉与民族精神,具有力量、扩张、侵略的性格.而中国的"国学"则自日本引进之日起,内涵就没有得到确切的界定,所指宽泛含混,因而没能形成一个有传承、有内容的独特的学问体系,力量薄弱,故于中国文化之近代反思及复兴方面收效甚微,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有效继承及发展方面亦显得不足.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对国学进行若干反思,使之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之精神的集中代表与典范,是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思想界之陈涉",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系统阐述了报馆之责任、职能、地位、宗旨等议题,对当时报业状况作出深刻批判,进而提出报馆、报人之标准.梁启超对近代报业之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3.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化价值的建构中据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近代化的一般目标是:建构与工业文明相配称的"民族国家"和"个性价值".与章太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先进思想家都属意前者,肯认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性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但章太炎却坚执后者而否定前者.如果把章太炎的"个性"价值观置于近代中国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个人"观念是作为所有普遍性概念--如"宇宙规律"、"社会集体"、"国家",等等--的对立物来界定自己的,但它同时也是以那些普遍性观念所要解决的近代问题为其目标.由此可见,章太炎的价值观表征着近代化的另一种向度.它在质底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矛盾境遇.  相似文献   

15.
严复,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他于一八九五年译述的《天演论》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化的产物;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翻译了《天演论》,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重新"改做"了《天演论》;严译《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占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是否确曾出现过刻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八个字的木牌?一些近代名人的文字记录似乎早已得出肯定的答案.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文字表述、提供资料的人物身份、资料的年份和来源等的理性分析后,笔者有理由对木牌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需要强调的是,质疑不是本文的目的,文章试图通过质疑木牌存在的真实性,来解读租界里的民族主义及其与殖民主义之间展开的较量.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新论"之再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商战"问题回应廖祖义先生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强调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时,应注意到这一思潮所具内容的复杂性、代表性言论的多样性以及时段的较长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囿于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而忽视该思潮在其之前即有萌芽、在其之后更有延续的过程.认为近代中国"商战"论不仅重视生产领域,而且同样重视流通领域,后者既是该思想的切入点,也是与列强争胜的归宿点.因此,<辞海>中"商战"词条的解释是正确的,应予维护.曾国藩在近代新的背景下使用"商战"二字,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商"的近代新内涵之信息,以及"商"和"战"的某种统一体意义,尽管他本人并不是"商战"论者.同时强调,对洋务派以及袁世凯等人的经济思想也应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否认他们具有"商战"观念,更不能从想象和简单化的逻辑出发,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具有"商战"观念.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走向新世纪的时代宣言.从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近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探索;从现实看,中国共产党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应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七个特性上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廉江市良垌镇东朗等村有一种反切秘密语,叫"燕语"."燕语"以廉江粤语为基础,用两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声母字附加韵为[iη]或[oη],韵母字附加声为[1],共有四种变体."燕语"处于严重濒危状况,已经退出交际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以勒庞等人著作的中译为标志,西方群众心理学在辛亥和"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广为接受,逐渐进入近代国人的"知识仓库",成为其社会政治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近代中国的群众论述,深受群众心理学和唯物史观两大对立传统的影响,前者将群众视为理性缺失、道德沦丧的暴民或乌合之众,后者认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由此,群众论述逐渐呈现出二元分化的格局,代表消极群众观的"群众心理"与代表积极群众观的"群众运动"既相互对抗又彼此交融,对近代中国政治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