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的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分析这一文化现象所具有的先进的生态思想与科学成分,指出现代社会逐渐认识到了风水理论所具有的生态观和科学内涵。研究风水理论,正视其合理性,引导它步入正确的方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这对于现代景观环境学科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水在我国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营造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古都风貌的精髓就是在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水观念。《周易》、《管子》以及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其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运用,风水理论所体现的生态观念仍然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正确运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内外规划和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乡村森林文化是指以乡村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是森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乡村森林文化与城市森林文化共同组成森林文化并行的双翼。乡村森林文化具有原生性、民族性、乡土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形态有乡村人居林文化、乡村风水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乡村防护林文化等。乡村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源泉,它倡导顺应自然的循环型生活方式,固守敬畏森林和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自然保护意义。乡村森林文化倡导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对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道教风水生态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恶化引起对生态环境理念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西方技术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后果转而向东方寻求智慧。道教因追求成仙得道、长生不死,重视生命炼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受到关注。道教风水是对道教生态理念的集中体现。道教风水以修炼成仙和传道布教为目的,以环抱有情为其生态伦理观,重视手足完全的身体观和逢凶化吉的转化观,这些漫溢着生态环境理念的思想,有可能对当今生态环境观念的探索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风水术”之生态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风水术语虽无“生态”一词 ,但其概念却由“风水”、“生气”等语所涵构。风水术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从自然界得到支持 ,让人们生活舒适。风水术对现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 ,有利于建筑景观人性化、自然化。风水术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通过对它的研究 ,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祖先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系,它是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蕴含着物质的要素、精神的要素和制度的要素.生态文化是检验人类是否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标尺,是检验我们是否全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标尺,是检验我们是否对社会主义本质具有深刻认识的标尺.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抉择.必须深度理解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资源,但是更需要运用批判的目光进行审慎地“扬弃”。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生态马克思主义尽管是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性尝试,但从根本上讲仍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老调重弹。只有建立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吸收其有益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安全”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是国家新的安全观的重要方面。现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对生态安全概念及其主要特点作出分析,为如何认识和解决生态安全问题提供一种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西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为当今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矛盾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附属品”——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甚至有学者主张用“生态环境危机”替代“经济危机”。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理论支撑,马克思的自然观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研究焦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结成一种对象性关系的详尽阐述,对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问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追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渊源,探讨其对象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着重阐述其对象化思想的生态意蕴,以期指导当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生态建设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战略上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建设战略的根本要求。生态建设战略的历史演变,充分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差异。1949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战略先后经历了“服务”型、“兼顾”型、“并驱”型和“一体化”四个历史演变阶段。这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在其理论进路中形成了内在的主导精神,成为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形态所共有的品格,即在人类实践的当代发展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的变化中为人类重新寻找合理的实践性生存方式。生态伦理的主导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和道德关怀的话语体系反映了当代的时代精神。生态伦理的主导精神反拨人类的实践方式时不是停留于对现存实践方式的事后治理,而是提倡用生态实践方式实现对现存实践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富强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从价值论维度看,反思自然生态的价值并将其提升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认识论维度看,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高层次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从方法论维度看,作为建设富强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而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就现阶段中国的情况而言,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应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把生态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人生存的高度来认识,需要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支撑,使自然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无机身体”。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