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之愁何时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 《人才开发》2007,(1):38-39
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率调查”的报告显示:“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而今,“零工资就业”、“低工资就业”、“主动牺牲保障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风景”。想当初,父母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高职生价值理念等多方面影响,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趋严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在积累多年就业工作经验和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分析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并提出高校、社会、家庭“全员”助力高职毕业生就业,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堂课外“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分阶段分年级“全程”传递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就业技巧。通过“三全育人”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逐步减少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  相似文献   

3.
李超 《人才瞭望》2010,(8):55-55
《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施行一年多来,淮滨县政府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该县人事和社保部门组织开展了“一实名六服务”援助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帮扶.并重点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确保了该县42户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全部就业。二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潘林 《人才开发》2005,(8):35-37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出现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待就业”现象,深入探讨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阶段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分析所谓“待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就业意向、就业能力,而由于种种原因未…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教育是“大思政”背景下“思政+就业”工作要求使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职业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资源。脱贫攻坚精神和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就业活动内容、就业帮扶机制、创新创业平台上具有一定融合性。本文基于此提出融合策略:打造“三段多课”贯穿式课程体系,承载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创建“多元化”就业活动内容,阶段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构建“双向”就业帮扶机制,导向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搭建“学校+乡村”实习基地,定向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密市人社局借助群众路线的“东风”,创新组织“强培训、送岗位、促就业、惠民生”活动.通过走进企业、社区、村户。对用工就业情况就行摸底调研.并有效整合多种就业政策.推出扶持“就业套餐”.根据不同需求实现“私人定制”.真正让群众得实惠,解决好“离群众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7.
目前.常州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力保“就业”、“社会保障”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并将就业保障列入2009年“为民办实事工程”。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8,(12):56-56
近日,许昌市人事局在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中.采取了四项措施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是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二是切实做好返回许昌籍的毕业生失业登记和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三是积极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见习。四是重点突出人才招聘会在缓解人才供求矛盾中的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宜城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境立市、三产活市、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农业突出工业化,工业突出农字化,三产突出人文化”的发展思路,把自主创业促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解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为方针,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业促就业七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甘肃省人社系统坚决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全系统第一位的任务来抓。切实发挥省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持续构建左右协同、上下贯通的“大就业”工作格局,着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问题,推动就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20年以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8.37万人;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5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超过3558.8亿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3.91亿元。  相似文献   

11.
梁宁 《人才瞭望》2022,(18):57-59
<正>近年,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依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持续增加,新的就业形态大量涌现,“互联网+就业”模式广泛应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要直面机遇和挑战,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也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有助于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还能有效缓解我国就业结构压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充分高质量就业对个体、家庭、高校以及社会都十分重要。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就业目标会优先考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单位”“就业取向具有多元化”“自主创业意识不断提高”等现状特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职业操守淡薄、功利心重、自我意识强和有鲜明的个性等趋势和特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以及家庭、高校、政府和社会联合发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谢楠 《人才瞭望》2017,(16):74-75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的城镇化”,被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在对湖南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化农民”这一群体面临的知识储备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和政府主导下的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问题,从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农民”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凭借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针对生物专业学生特点,构建一套抓住促进就业的“3个关键环节”、把握促进就业的“4个关键节点”的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引导—培养—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解决生物专业毕业生消极就业现象、提升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是人口大省,2022年高校毕业达81.7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任务艰巨。河南人社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六稳”“六保”的重中之重,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创业带动就业、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稳定市场主体河南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助企稳岗力度,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保障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一是搞好登记、摸清底数。严格落实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制度.结合局正在开展的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采取上门核查、人户采集、逐个登记等方式.共登记未就业毕业生368名,发放《就失业登记证》236本。二是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服务月”“就业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2次;  相似文献   

17.
艺术类高校生英语学习薄弱、就业形势严峻,时代呼唤“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需要使学生更加真实地面向自己所学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如此才能培养真实而有效的英语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艳艳 《人才瞭望》2016,(10):170-171
伴随着“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为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笔者从事技工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发现,虽然从媒体报道的就业率看,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呈现出“高就业率”,但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就业.学生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从就业指导的角度探寻促进技工院校学生有效就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校门离企业有多远?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缺乏就业力,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不“职业”,分歧使大学生与企业间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大学生就业。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大学生缺乏就业力操心。最近贯能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发布了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推荐”、“人才定制”服务在内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训服务体系,并就大学生就业力到底缺在哪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13,(12):63-63
一是注重以人为本,服务过程“细”。依托网格和就业平台,及时了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开拓服务项目,想方设法促进职业供求的匹配。二是贴近百姓需求,信息发布“快”。选择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就业服务大厅、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和组织“送岗位进社区”等渠道进行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