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礼仪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昕 《理论界》2008,(5):29-30
礼仪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必备条件,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积极因素。文章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视角出发,在分析国民礼仪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仪教育特别是高校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徐亚妮 《兰州学刊》2007,(11):97-9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明确要求,其中"明礼",就是要求中华民族在经济崛起之时,勿忘重塑"礼仪之邦"盛名,期望社会全体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守规矩,学做有"礼"之人,从仪容仪表到言谈举止,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增强道德礼仪素养,培养得体适应规范的人际交往行为,塑造和谐社会民众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价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具有极大的环境效应。公民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壮大公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握公民社会的内涵,必须了解两个关键的概念,即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包含着雄厚的社会资本和发达的社会组织的公民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根据社会资本与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在我国要壮大公民社会,关键是要促进具有横向网络结构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使公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府要在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即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的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通过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实现透明和公开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陈延斌 《河北学刊》2005,25(4):92-9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但相关理论支持还未完全到位。我们有意选择安排了"和谐社会与伦理"这样一个主题栏目,以期对"伦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进行相关的探讨。《论和谐的理想与道德》一文对中国传统和谐、和德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资源梳理和现实分析;《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和谐》对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正理念内涵做了"平等原则"、"对等原则"、"补差原则"的定性分析;《和谐社会需要倡导的公民美德》注重对同和谐社会相吻合的公民美德范畴进行了论述,而《农民流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对一个在伦理学研究中关注很不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讨。这些讨论从宏观、中现、微观等不同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做了伦理视角的独特思考,虽然只是几个视点,但如果能够对有关和谐社会的学术讨论起到一定积极促动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也就达到我们大家的初衷了。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每个公民都应承担与其社会角色相适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分析和谐社会环境下公民权利与公民社会责任的关系,提出了和谐社会环境下公民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阐述了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成熟健全的公民意识。因此,通过完善公民社会建设、引导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等途径,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表明,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注重礼仪文化的创新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构建公民意识的意义、主要内容,指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中构建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及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阈中公民身份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模式和重视公民责任的共和主义模式.将公民身份这一核心政治概念引入当代中国追求和谐社会的视阈之中,我们发现,臣民文化传统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平等公民身份的现实障碍.通过国家-公民与公民-国家来双向建构公民身份,使政府形成以公民权利为本的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理念,让公民通过公民社会等途径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种义务,从而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8.
王鉴  王佩 《学术探索》2014,(1):137-140
因升学考试而产生的广泛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蔚然成风,并未因"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效地解决。基础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教育,它的目标应该是公民的基本素养而非未来的学科专家,它的内容应该是全面而综合的各种素质,而非升学应试的知识碎片。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在于合理把握教育的两极之道,既要从宏观上有效管理教育事业,使它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从微观上重视教育教学之人文性所在,充分发挥教育中人的作用与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民主法治,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公民参与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还是监督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以及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