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在器物、政治近代化失败之后,人的近代化则成了先进知识分子探讨的新课题。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梁启超的“新民”理论,通过塑造一个具有近代人意识、特征的“新民”形象来推动人的近代化,因而对青年一代从传统中蜕变出来,向近代人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近代化的国家,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目前正经历着国家的近代化进程.英国的社会制度近代化推动了整个人类由中世纪或前中世纪的半野蛮的社会状态向近代文明社会迈进,尽管向前迈进的步伐和近代化的程度,各国不一,但最终都走上了这条光明大道.自1840年以后,中国在被动与屈辱的条件下也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就是明证.它们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所谓社会制度的近代化,是指在摧毁封建主义的基础上,确立起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而英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早期资本家阶级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主要是资本家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社会没能造就一个能够担当近代化主干载体的中产阶级呢?我认为,这可以从早期资本家阶级(1860—1913)与近代社会结构演化的关系中得到比较深刻的说明。社会结构制约着阶级结构,对阶级形态的考察必须推进到总体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的中国社会是处于不断变革中的社会。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包含有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还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在提出了中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之后,我曾把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称之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并撰写了专文进行论述。自那时以来,中国文学近代化这...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新疆刑法制度逐步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法制近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发展现象,它与政治体制、经济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的近代化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民国时期新疆刑法制度变革的不彻底性,无法真正完成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近代化蒙受挫折的角度,重评了甲午战败对中国近代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认为,甲午战败后,洋务运动的结束、维新运动的早产、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无一不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过程屡受挫折。并且指出,其中的历史教训,首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始终缺少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长远目标和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近期目标;其次是中国近代化始终缺少一个具有远见谋略、精明才干而又团结一心、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三是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和不急不躁的冷静态度。因而中国近代化只能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化历程发生世纪性转折的重要阶段。他提出并不断加以完善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近代化思想。它既表现出与欧美各国近代化常轨“从同”的认识,又包含有迎头赶上但避免其弊端的“超越”思想。剖析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既可以显现它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又能给当前中国的现代化以有益的启迪。 一、与世界“从同”,创建“民族国家” 近代化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历史进程。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和相应的国际关系格局,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势。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强行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和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洋务运动,在被动和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许多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其厚 《齐鲁学刊》2003,1(2):21-24
近代西方地质学输入中国 ,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危机下的晚清社会各阶层。就思想领域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点 :它冲击了传统封建迷信思想 ,有利于近代化思想意识的形成 ;它成为近代志士宣传变法、倡言维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由于它与矿业的密切关系 ,对近代化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概言之,至少应包括工业化和民主化两大特征。近代化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它既不同于西方与资本主义俱进的文明增长,又不完全等于其它被压迫民族在殖民化半殖民化过程中被动强制造成的变种怪胎,而是在近代国际经济关系演变所导致的世界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在欧风美雨冲击之下逐渐展开,但同时又包含着民族对于传统的自我反省和否定。本文试图通过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问题的探讨,更加确切地把握近代化的内涵外延,找出它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发展变迁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宁波的近代化陈梅龙宁波是著名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它也同其他沿海城市一样,渐次脐身于近代化的行列。研究宁波的近代化。对于进一步探究中国近代化的规律,辨清近代中国在沉沦的同时又不无向上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宁...  相似文献   

11.
近代台湾对外贸易对地方社会经济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是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又是怎样,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通商口岸开放之后至日本占领以前台湾对外贸易对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并以此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与近代化的关系的一个个案研究. 台湾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被列为新增加的通商口岸的.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淡水、打狗等口岸相继开放起,到甲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近代化观的转折点,它使康有为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此前的近代化。在中日对比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变政的主张,他融中学西学、民主民本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近代化观。这一思想缩短了中国与世界进步潮流的...  相似文献   

13.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0):203-205
始于晚清的法律制度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的近代化是通过调整旧法体系和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法律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军队近代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中进行、在中国近代社会这个特定的时空中演进的,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言,以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为其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就其涉及的范围而论,则包括武器装备、组织体制、选兵任将、教育训练、军事后勤等方面。虽然中国军事近代化走的是弯曲的道路、深深地刻着旧时代的烙印,然而它给人们留下的教训和启迪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使用的“近代化”概念,乃从中国历史传统分期框架中的“近代”概念引伸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对于古老的封建中国来说,近代化过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如果说,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那么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化的起步则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有比较明显的进展。然而,总体上说来,西南地区近代化步履瞒栅而艰难,其中的辛酸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以为今日现代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 ,是立翔博士《近代的初曙》所论证的一个崭新命题。 18世纪中国社会的新观念直接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而《近代的初曙》一书为学术界展开“18世纪中国”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封建社会是逐步发展的,但是1840年以前,它仍然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在国家主权逐步丧失,人民群众遭受掠夺的同时,中国开始逐步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革,不少城市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开放改革和被侵略是同步的,城市近代化和开放改革也是同步的,这两个"同步"成为1937年以前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皖江三大商埠芜湖、安庆、大通,在近代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勃兴。这是由其内在的良好商业基础,近代中国兴办实业而求富强的思潮及外在的近代化全球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代化进程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本世纪内走过了一条由古典型向近代型不断演变的道路,其近代化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00年到1928年,这是学科近代化的起步时期;第二时期为1928年到1949年,这是学科近代化的发展时期;第三时期为1949年到1978年,这是学科统一时期,也是近代化的曲折时期;第四时期为1978年到本世纪末,这是学科拨乱反正和多元化发展时期,也是近代化的再发展时期。作者分别对各个时期的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学科成果、学科人才的状况及特征进行了评析,并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