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哲学之间存在许多区别,而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最基本的。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其根本任务大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处理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关怀人的价值的终极基础。没有这终极关怀,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中西方哲学形态的强烈反差以及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自恩格斯作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之后,便一直纷争不断.如何看待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发问,因为任何发问都是寻求.但是,如何发问,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的时候,曾经把追问分成"问之所问"、"被问及的东西"以及"问之何所以问"三个层次.我们现在就借用海德格尔的这一发问框架去追问"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属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传统 ,但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他的价值哲学建构的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重要概念 ,应努力从实践哲学的视角 ,去探讨马克思价值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实践”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同一性及其差别 ,揭示人的终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 ,并通过实践的文化功能 ,建立了考察价值哲学的整体性方法。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价值哲学最有特色的部分。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对人的价值形成的作用 :异化创造了人的个体存在形式和人的文化形式 ;异化不仅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方式 ,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介 ,并且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存在这个预设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法论证其正确性,这样的论证是实证的方法,而不是哲学的方法.以所知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西方哲学的代表性观点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推理是针对此问题的一个尝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即"所可能知的一切"和研究内容即"所可能知的一切的必然、终极的规定"出发,从逻辑的角度推演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以西方哲学史为例说明了哲学不同的学科和学派也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回答为基础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的层面 ,终极关切首先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和反思 ,显现存在的自觉以及人的存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 ,是未来的指向与理想的追求对既成性及限定性的超越。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为本体论前提 ,终极关切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即有限而超越有限的存在境域。在本体论的意义上 ,终极的存在是作为整体并以自身为原因的具体存在或这个世界。通过对本然、自在的统一形态以及分化的世界图景的双重扬弃 ,终极关切同时赋予统一性的重建以回归这个世界的意义。作为人“在”世的二重形态 ,作为这一过程的二重向度 ,与终结关切相对的是所谓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与终极关切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这是什么--哲学"--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解构和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忠民 《学术研究》2001,(2):106-111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一反传统形而上学给当代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那么他何以要解构传统哲学,又是如何步入生存哲学道路的呢?本文指出,海德格尔通过"什么是哲学"的追问探寻出这一问题源头并领悟出"问题本身就是一条道路";进而步入这条道路倾听φсλοσοφсα话语,也即"响应存在者之存在"!由此,显明出"一种思想,它超出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别之外",从而显示出哲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这条道路也折射出海德格尔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本世纪的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自引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识教育推动者呼唤人文精神的挺立以扼制市场化、功利化、世俗化对高等教育的道德冲击,其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人之为人的生命根基。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种终极价值的先行确立并不具有绝对合法基础,秉持此种观点无疑又回到了传统哲学的独断立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对于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只具有私人性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来对待通识教育,这就需要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哲学基本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探讨的问题之一,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追问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其二,如果存在基本问题,是否仍然被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哲学基本问题,首先要把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观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思辨关系表现为:哲学观被表征在哲学理念之中,而任何哲学的哲学理念和解释原则都是在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任何一种哲学观在本质上表征了哲学最高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不只是哲学的具体论题或论域 ,它首先是哲学的本性 ,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或自觉澄明。在哲学的演变中 ,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 :其一是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 ;其二是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迄今为止最自觉地体现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的哲学 ,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显现。他的哲学通过对现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在超越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传统本体论范式和确立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的哲学转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相似文献   

12.
屈文凤 《理论界》2008,(10):120-121
“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哲学的提问方式。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个案分析,得出史铁生作品意蕴有宗教精神存在,其宗教精神主要是对人的困境的追问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从逻辑上说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它表现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终极性关怀.然而正是这种终极性的关怀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异化的形式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形而上学赋予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体现为对作为终极本体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终极关怀”内蕴的现实维度的变迁.然而这双重意蕴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与内在困境无法达到内在统一,并以前者吞噬后者的架势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这是“终极关怀”自身无法突破的内在限度问题,但是却为基于感性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哲学突破其内在限度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其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人类何以得以生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追问人存在的存在。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性活动理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基本认识,对人类生存从精神、社会和自然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从中分别得出人存在的存在是超然、应然和实然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6.
对终极存在的关切 ,对人生根基的探寻 ,对未来理想的依托 ,是人之为人最内在最深刻的精神本质特征。这种精神既体现于人的哲学研究和宗教追求中 ,也是审美活动一种深层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7.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18.
张松 《东岳论丛》2005,26(2):128-135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意志活动 ,从来就是一种通过对存在的超越性追问来超出存在者整体之限制和束缚的自由之努力。而当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认识这一点通过德国唯心论而成为哲学的自我意识的时候 ,自由本质问题就成了进行着超越性思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然而 ,任何超越性的思考 ,其所涉及到的都具有普遍必然性意义的存在者整体的根据本质 ,但自由在原则上却是个别化的事情。这个矛盾作为自由本质问题的基本难题 ,一直困扰着西方传统中的哲学思考 ,而处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固有传统中的庄子 ,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根本难题 ,并因此而真正揭示了人类自由的根据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无论处境多么悲惨和绝望,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意义治疗”是哲学的使命,当弗兰克从心理治疗转向终极关怀的时候,“意义治疗”就上升为了哲学治疗,哲学作为人生大智大慧的意义就显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