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部分互联网企业凭借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的优势逐步渗透于我国的金融领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而如何调整自身经营模式与经营手段,以减少、避免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然后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做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与措施,以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受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猛烈冲击,传统的银行经营服务模式的缺陷也都暴露出来亟待改革。面对互联网金融猛烈冲击所带来的空前的压力,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来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应对,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在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浅略地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站在银行的立场上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几点应对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出与互联网结合的相关业务,这在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埋下了隐患。文章通过文献探究和案例分析,对处于互联网金融中的商业银行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探讨研究,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商业银行最好的选择是实现转型,笔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以及在“注册信贷分析师”培训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简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希望能为商业银行的转型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开始从原来单一的线下业务平台运营,转向为"线上——线下"双向业务平台运营。而那些虚拟经济业务则开始选择渗入到传统实体经济业务中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支付平台开始渗入到传统金融业务中,而其与银行业务相重叠的部分,更是表现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发展压力。如何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分析,找出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整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商业银行找出其需要提高的业务方面,借此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对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一种补充,依靠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云计算、大数据、在线支付等网络服务模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商业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以及资源上都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也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支持,发挥其政府支持力度大以及拥有较大客户源的优势,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本文从小微企业在经营筹资中融资较为困难入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进而对互联网小额贷款的相关的运行特征进行探析,最后谈谈其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同时第三方支付也逐渐满足了人们的网络支付需求,互联网金融有着很多商业银行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有很多互联网难以实现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面对竞争,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到共赢的目的是我们要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从2013年,阿里推出余额宝以来,互联网金融一直是个热门词汇。本文将论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研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共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应用具有不同于传统服务的低成本、跨区域、高效率和充分个性化的特征优势。互联网金融正飞速蚕食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当今银行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一个"老大"的姿态来对待每个客户,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自身的管理经验,重塑业务流程,洞察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个人定制服务。才能再互联网大流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原有的单一银行支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商业银行改变传统观念,增强与客户接触,以及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等,将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和企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生态学理论对分析相关问题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断发展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继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之后的另一热点,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本质所在,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合理、高效的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于利用互联网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探索,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今天不断发展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等,由此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着,互联网金融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的社会,互联网与金融必定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与监管思路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证券行业也在其影响下逐渐进行转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掀起了理论与实践探索讨论的热潮。在这样的形势下,证券商如何把握机会来更好的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围绕互联网条件下对证券业务的影响,对券商的转型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已经因此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保证电商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金融形态已经融入并且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对如何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已经走进互联网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赞成不赞成,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互联网已经迅速走向平民、走向大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流和交往方式,时空被大大压缩,立体的世界正在走向扁平化,因此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是平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截至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在我国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国家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发展的监管并未形成制度。本文在观照互联网金融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的地方监管实践及其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地方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危机,主要表现在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剧烈冲击。尽管在银行反攻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智能化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银行的困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很多地区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仍较为滞后,其"脱媒"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如何应对并实现持续性发展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出现而产生,2013年6月,阿里巴巴所推出了余额宝业务,引起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马云在互联网金融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使得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和前景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互联网金融从此成为了这个时代家喻户晓的一个新概念。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原因、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和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就"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