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富 《船山学刊》2007,(4):107-110
钱镠的成功,与其善于利用传统宗教有密切关系.他利用时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天人感应"信仰,制造种种神话,为自己增添神圣的灵光,以增强凝聚力;通过各种祭礼,神道没教,以培养臣民的忠孝之心;并从卜篮中获得了战胜挫折的信心.建国后,他又通过封神建庙等宗教活动,宣扬王权神授,藉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在用人治国及生产领域,都可见传统宗教思想对钱镠的影响.传统宗教在吴越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相似文献   

2.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4.
以道德代宗教——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和宗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梁漱溟对这一问题也予以了积极回应:他"以佛教释宗教",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宗教进行了诠释,突显了一位儒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将哲学领域与宗教领域彻底分离是斯宾诺莎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哲学占据认识领域,以求真为目的,宗教占据实践(对宗教信仰的践履)领域,以求善(幸福)为目的.二者彼此独立,互不僭越.他的<神学政治论>中的神是宗教方面的,因此是一个终极概念.在<伦理学>中,他既不把神理解为有人格的神,也不把神理解为事物的超越因,他只是用它来补足哲学实体的本原性和能动性.在宗教领域,斯宾诺莎是一个宗教家和有神论者,他对传统宗教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造,把宗教的自由化和民主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此堪称为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6.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现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中仍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宗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荀子注重理性与实证而不信鬼神,其宗教向度易被忽视;在先秦精英阶层理性高涨与儒家宗教性一直有争议的情况下,荀子的宗教态度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荀子理性思想中分析梳理其宗教向度,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理智思维背后的矛盾与张力。荀子在"天"观念中对宗教性是一种排斥态度,在"命"观念中则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的保留,到"圣人"观念中宗教性有了显性的体现,而在"礼"观念中更是对宗教性加以利用。荀子作为知识精英对待原始宗教思想的理解,已经与低层的民众有了较大差异,但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知识背景的束缚。荀子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解决宗教问题,这对当代处理宗教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是中国较早在学校教育中提倡美育者之一,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褒贬不一.蔡元培先生对宗教负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批判也是尖锐的,但对宗教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确是片面的,由此产生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但这在学理上是无根据的,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任继愈同志几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批判儒教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圣人"、"具有高度尊严的教主"、"高贵的素王"的孔子及其学说.作者认为:儒家是宗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宗教思想.并曾多次指出,朱熹"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又说:"朱熹的思想属于宗教,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体系服务的."他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产业革命,所以"哲学没有条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这就造成中国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1.
对维柯历史哲学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评价,仍是维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他以宗教神意史观的核心概念"神意"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概念,对这一概念又给出晦涩含混的表述,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成了恰当评价他的历史哲学的关键问题.维柯的"神意"概念实际上所表明的是历史理性;这种形式的宗教神意史观与实际的哲学理性史观的特点,具体表现了宗教神意史观向哲学理性史观的过渡;他的历史哲学是哲学理性史观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学习、工作及专业成长与教会学校密切关联。他在宗教理论研究和实地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提出了"族教分离论"、"宗教成分论"、"宗教和谐论"。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好民族与宗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边疆宗教与社会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了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伦理学史研究的肇端,蔡元培将传统伦理学的特质主要归结为四点:其一.非宗教性是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取向;其二,传统伦理学主要把道德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自身行动的自觉划界;其三,传统伦理学强调整体性或合群性是道德之所以必要的基础;其四,传统伦理学将"中"视为整体内在秩序性与个体主体性的统一.同时,他将传统伦理学的衰落原因总结为无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为基础、政治宗教与学问纠结不分以及长期封闭而无异国文化做参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斧"派生出的"父"、"钺"、"王"、"黼"、"岁"五种特殊象征符号,有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原始氏族中,一直把"父"与生命繁衍生息联系起来成为以血亲纽带的原始宗教信仰符号,有着血脉相传的宗教意义;"钺"的崇拜是一种枯燥的拜物主义,它是野蛮之力向智慧统治转型的重要阶段,对军事与思想都具有指导意义;从政治制度上来看 ,象征王权的"王"具有一种维系宇宙秩序、社会秩序的神力,支撑知识体系和心理平衡的意义;从服装礼仪来看,"黼"是"昭名分,辨等威"的标志,成为统治者利用服装礼仪软硬兼施地教育与惩戒他的臣民的手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岁"是建立农业经济基础形成的民俗观念,它是中国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民宗教.这是他为现代政教分离之后的世俗社会提供神性价值的尝试.公民宗教旨在以简单的教条促成公民对是非好坏的判断.其后,贝拉对公民宗教做了进一步阐释,强调公民宗教神圣的菲宗教定位,凸显了宪政制度与公民宗教的相互依存关系.归纳起来讲,公民宗教是立宪民主社会的公民习性训练方式,它依赖于宪政制度多于仰仗民俗习惯;它是现代的宗教形式,而不是传统的由信仰神学、仪轨仪式与生活方式构成的标准宗教.对一切尝试儒教复兴的人而言,要将世俗性与神圣性兼具的儒家学说完全改造成标准宗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严格地说,宗教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术界过去一直没弄清楚"宗教哲学"是什么.自缪勒提出"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宗教学定义后,作为宗教学的一个部分的宗教哲学的发展才逐渐步入正轨.以往的宗教哲学普遍有两个问题:从内容上看,往往是站在某个神学立场上的护教论;从研究方法上看,视野是单一的,以某一宗教为背景,最为典型的就是"基督教的宗教哲学".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宗教哲学是如何理解、如何研究宗教哲学的?单纯用他的<宗教哲学>一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8.
马基雅维里以喜剧<曼陀罗>表达了原创性的政治构想.一方面,他刻画了理想君主明智审慎、精通谋术与善用宗教等形象;另一方面,他颠覆了传统政治伦理体系,揭露教会腐败恶行,并在此基础上传授其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讨论中国文化问题时,曾经提出"以道德代宗教".而礼乐是道德之所以能够取代宗教的关键:儒家通过礼乐"上契天道"为其世俗的伦理道德提供了一个形上的依据,而礼乐通过特定场景的设定能够提供类似宗教的终极境域并在这个境域中得到类似宗教的情感体会.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