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公共行政理论遭遇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批评,古典行政思想面临巨大的危机,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酝酿并试图成为新的公共行政思想的主体.这些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包括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体制公共治理理论、盖伊·彼德斯的未来政府的四种模式、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等.因其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摒弃或者超越官僚制的理论倾向,都可以称之为后官僚制理论,或者后官僚制时代的治理理论.后官僚制时代的公共治理体现了服务、竞争与契约主义原则和多中心制的架构.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诸多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中,以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渐成体系,该理论在对新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学说。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在进行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尊重,从而纠正了管理主义的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在批判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掀起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浪潮,但新公共管理本身还存在很多缺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出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渗透到我国政府各项改革之中,而出于对新公共管理拓展的新公共服务,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丹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与公民的角色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与及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是西方官僚制在现代行政实践中做的一次自我调整,真正把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作为合法基础,通过全方位的公民参与发展了控制国家的新途径,保持了在公民与政府新型合作关系下的动态平衡,回归了宪政并赋予了新解.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开展的以“企业家政府”为理论模型,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为研究方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一项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初期的确起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仍然无法改变官僚制的人、事制度,新公共管理所提出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只是对官僚制的修正与补充,是对官僚制的扬弃而不是摒弃。  相似文献   

6.
自新公共管理诞生以来,对它的质疑和批判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诸多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中,以美国学者登哈特最具代表性,在对新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登哈特明确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学说。虽然笔者并不全然赞同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但是新公共服务的批判及其主张却值得商榷。或许当我们审慎看待新公共管理时,新公共服务也同样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理性官僚制的实践困境及其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着重分析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为主的现代行政学理论对官僚制模式的批判与反思,分析了我国学者张康之教授“超越官僚制”的理论构想,并据此对官僚制的救治之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建立在公民权利与责任的民主化、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上,并形成了新公共服务的若干纲领性原则。同时,新公共服务对于公共行政官员也给予了明确的定位———服务于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重视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公共行政官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文章集中探讨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下公共行政官员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过去一个世纪是官僚行政迅速发展的历史,也是其不断遭到批判和改造的历史。本文从官僚行政的形成与缺陷出发,分析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个西方主要的公共行政理论对传统官僚行政的批判与反思,以期对我们正确认识官僚行政和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学派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模式———韦伯的理性官僚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判主要集中在官僚制的限制民主、压抑个性、效率低下、应变力差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对这种批判进行再审视,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在表层采取了与官僚制不同的形式而已,实质上是对理性官僚制的改进和回归。尤其是在行政环境与新公共管理发生地截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官僚制仍有其生命力。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理性官僚制不足的状态,应汲取理性官僚制的合理内核,同时有选择地吸纳新公共管理的部分建议,实现自身公共行政的超越———走向后官僚制。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服务是西方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其因与我国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存在着称谓上的相似性而深受中国学者的推崇。然而,新公共服务是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特定的生态基础。当代中国的行政生态条件还不足以推行新公共服务,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思路应是:以进一步完善理性官僚制为战略,以借鉴新公共服务等西方先进的理论为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进入了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高潮。政府面临的经济困境、社会压力、官僚制的失效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推动是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因。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围绕提高效率、小型化与分权、追求卓越和公共服务取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公共管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对开展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维视角下公共行政价值及其辩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从官僚制纯理性的效率观,到针对官僚制的弊端推行非政治化和企业化的新公共管理,对效率的追求是作为"公共部门之至高的善"。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背景和当前西方国家推行"善治"型政府理论下,效率不再是公共行政的唯一价值,应"强调在效率、理性的公共服务提供  相似文献   

14.
登哈特对企业型政府的否定以及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是21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最显著变化。然而,当公共服务理论变成一条条呆板的原则指导各国政府及行政行为时,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极具变革特征的政府而言,至少出现两种倾向不容忽视:一是政府承担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在公共服务的旗号下政府介入公共事务管理的频率和范围不断扩大。对这两种倾向我们称之为公共服务病症,具体表现在政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被大量支配,包括对公权的最大化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盛行;其他社会主体提公共服务空间受到了政府的支配和控制等等。因此,有限的公共服务显然是一种必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在WTO圈子内时间越长,中国行政改革更加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中国当前行政生态还处在呼唤理性官僚时代,另一方面,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新一轮公共改革示范效应冲击。在此背景下,理性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在中国这个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了一场博弈,博弈的结果是理性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之间不是一种非此即比、相克不容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互补融和、相生并存的关系。这样,在中国这个具体语境里,行政改革的抉择就是:重塑官僚制为主;借鉴新公共管理为辅。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公共性的本原价值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伦理的谱系来认知公共性,挖掘出确立于公共性最深层次的情境道德与行政价值,使新公共服务理论获得了超越传统官僚制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耀眼光辉。我国的行政改革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范式为镜鉴,也已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回顾与反思这三十年的改革历程,贯穿于行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就是政府公共性的不断凸显,服务型政府的兴起正是政府公共性的本原价值回归之应然逻辑与实然诠释。  相似文献   

17.
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是借助特定的学科分析方法和人性假设来探讨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的理论,其历史演化是:萌芽阶段的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古典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行为主义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新公共管理行政官僚行为动机理论;当代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其特质是:动态发展性;多学科性;以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石;价值与缺点并存.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向行政官僚综合行为动机理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韦伯的官僚制体系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官僚制已经过时.事实上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并不矛盾,二者是相生并存的.目前我国还处于官僚化不足的工业化时代,借鉴新公共管理和完善官僚制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是全新的政府管理目标模式,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汲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是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这里借鉴了新公共服务的思想,并结合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出了转变行政观念,确立民主、服务新理念;增强民主管理观念,培养公民参与意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注重提高服务效益等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关于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走向"立官僚制还是去官僚制"成为学界的一大争论焦点.部分学者认为韦伯的理性官僚体制是政府行政体制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当超越官僚制汲取后官僚制的相关观点和实践.本文从东西方行政文化传统、现实环境、未来挑战等角度进行比较阐述,在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对传统官僚制、现代官僚制与后官僚制进行解构和重组,以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臻于完善进行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