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学林 《徽州社会科学》2009,(4):68-68,F0003
民牛上程暖民心,民生工程促和谐。黄山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以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2.
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不局限于当前所需要解决的诸如教育、劳动、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更涵盖了与之关联的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乃至于价值层面的公平正义,即“作为权利的民生”和“作为价值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以民生助发展、以民生促和谐、以制度保民生、以幸福感测民生,或许是重庆民生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徽州社会科学》2006,(1):F0002-F0002,I0001
“十一五”时期,屯溪区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率先崛起为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兴工强区、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三区两化”发展思路.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屯溪,全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努力开创屯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可见,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南方论刊》2009,(8):I0002-I0002
社会保险关乎民生,维系稳定,是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前,深圳市丰十会保险基金管理局龙岗分局按照“抓教育带队伍,抓基础促发展,抓服务保民生,抓管理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龙岗社会保险事业_义好义快发展,为龙岗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南方论刊》2012,(4):120-121
2011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立足打基础、抓好当前工作,注重谋长远、重规划,前瞻布局“十二五”发展,突出抓创新、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布局、强功能,紧抓大运契机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着力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稳定,注重惠民生、促和谐,基本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何永桃 《南方论刊》2010,(3):I0011-I0013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建设局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城建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理念,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强调关注民生福祉,确保一方平安。  相似文献   

8.
厚植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布局,也是民生之治的成功典范,为解决国际民生的共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作为实践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抓手,民生政策具有“兜底织网”的双重效应,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话语谱系。既有研究囿于宏观视野而易忽略政策表述的延续性与“靶向性”,因此,将政策文本和政策工具理论相组合,有助于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以民生促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理清民生福祉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聚焦民生政策动态变迁的规律,夯实民生之治阶段性发展的效能,为推进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庆社会科学》2013,(4):25-25
金刚、臧秀玲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民生"与"发展"和"和谐"更加紧密、更加明确地结合在一起,改善民生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之间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如果说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那么,改善民生就是第一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在地决定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立基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也只有牢牢立基于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宏伟大厦才能稳如泰山;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也只有深深扎根于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同时,科学发展惠民生,社会和谐利民生。要使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10.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中央政治局议决的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注重”,在这一总纲观照下,2010年作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相似文献   

11.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改善民生,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临沂市河东区创新为民机制,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富民措施,将促民增收放在首位;推进惠民事业,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构建安民体系,让稳定和谐成为常态,努力构建"富强河东、和美河东"。  相似文献   

12.
《南方论刊》2012,(4):150-151
2011年,深圳市龙岗社保分局在市社保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认真贯彻“大运年”提升机关行政执行力的有关要求,按照“抓队伍促业务,抓热点促全局,抓创新促发展,抓管理促落实”的工作思路,着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龙岗社会保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五中全会突出强调的执政新理念。之所以强调这一理念,是因为“共享”是正义的要求,是和谐的基础,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扬以人为本精神,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消除“社会排斥”,注重保护“少数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万涛 《天府新论》2007,(Z1):10-11
当前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的,但随着客观形式日趋复杂,导致社会心理不和谐的因素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甚至起阻碍作用的心态。领导干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社会心理,促进社会心理的和谐:一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心理和谐,二是以营造公平促心理和谐,三是以关注弱势群体促心理和谐,四是以改进工作作风促心理和谐等。  相似文献   

15.
《徽州社会科学》2006,(1):47-48
“十五”以来,屯溪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屯溪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GDP达到1718美元;财政收入从0.67亿元(不含基金)增加到1.83亿元,年均递增22.2%;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术的基本学术精神,而追求“和谐”则是浙东学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尤其是王守仁和黄宗羲,他们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为实现社会和谐,终身孜孜不倦地作探索:王阳明把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最终归结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提出所谓“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试图通过道德教化的新途径,在多灾多难的明代社会推行和创新儒家的“和谐”理念。黄宗羲学说的根虽然是儒家文化,但他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反思尖锐批判中,既对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社会价值观作了全面的检讨,又着眼民生对儒家的社会学说作了重新的设计,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启蒙意义的、试图引导社会重新走向和谐的思想体系。他们的学术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和谐文化,从而也使以他们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在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蔡孝恒  张亮 《学术论坛》2008,31(3):77-80
民生问题是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对此发表过许多重要指示.文章从改善民生促和谐、改善民生显优越、改善民生现宗旨、决策为民、发展惠民、保障利民、务实亲民等方面对胡锦涛总书记改善民生的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甘肃民生科技发展主要面临创新体系不完善、区域科技承载能力弱、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失衡并存、科技有优无势特征明显、科技与民生基本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通过注重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与利用外部资源创新有效结合,重点突出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压力,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应用范围全面的民生科技产品入手,以“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科技使社会更和谐”为宗旨,加快完善民生科技体系建设框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黄山区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要达到城乡关系的和谐,没有城乡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理念、政策、制度创新,以发展求城乡和谐,以和谐促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