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卡夫卡《城堡》的种种诠释正在系统地遗忘它作为小说艺术的本来面目。读者反应理论把阅读看作是对文本召唤结构的响应和参与,而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事件本身。在对《城堡》的阅读中,读者的阅读行为将与K的寻求乃至人生中的等待构成一种相互阐释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黑暗的心脏》不同解读及殷企平与王丽亚学术争鸣说起,讨论了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作用及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意义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指出依据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界。读者反应批评学者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自足体,它并不是确定了的意义。一个文本可以有诸多可能性的阐释,但它不会自我阐释,更不能自发地解答读者的问题,而是读者本身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阅读和阐释过程,填补文本的"间隙"和"空白",并在读者自身的"期待视域"指导下最终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和评价。《跨国的雪》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在欧洲滑雪的故事。读者的作用在海明威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下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将结合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跨国的雪》一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即叙事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解读了雪莱的十四行叙事诗《奥西曼提斯》,特别是这首诗中的各种声音所蕴含的意义,为叙事诗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点。同时从作者、文本和读者相互关系的角度阐释了这首诗的开放性主题。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重要的翻译指导原则,并被广泛应用.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译语接受者对于译语文本的反应等同于原语读者对于原语文本的反应,与幽默语翻译要达到的功效异曲同工.本文拟用《人人都爱雷蒙德》中的例子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幽默语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作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量颇丰,作品总印量仅次于《圣经》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死的怀念》中,阿加莎成功地借用了读者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文本的阅读经验,通过与莎士比亚悲剧文本的互涉构建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理论、读者反应论和后期结构主义理论等文学批评方法,对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熟悉黑夜》一诗从作者、文本及读者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论证了诗歌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9.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具有较强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对话理论为方法论,从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角度来研究翻译中译者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重对话关系,试图建立一种以译者为中介,文本与读者、历史与现实进行交流的对话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强调作者代理、文本现象与读者反应三位一体的循环动态过程,突出读者在叙事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的知识、信仰、情感应该全部参与进叙事进程,而小说中的叙事进程大都受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支配。借用这一理论来对《百年孤独》进行文本分析,有利于揭示小说叙事结构是如何引导读者进行多维度的叙事判断的。在文本动力上,以乌苏拉为核心和以魔幻空间为基石分析人物矛盾对叙事进程的推动,拓展读者对于孤独主题的理解;在读者动力上,阐明小说通过叙事聚焦和叙事技巧,调节叙事距离,引导读者理解隐含作者对愚昧保守的马孔多的摒弃,从而在读者与隐含作者的动态交流中,达到小说修辞性的文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解读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作品《赶牲畜人的妻子》。从叙述者想达到的目的,希望被认同的价值观两个方面入手,由叙事之内到叙事之外,把读者对故事的反应和对叙述者的反应结合起来全面动态地解读文本,以期使文本的文学意义得到更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宋代王安石《明妃曲》的阐释里程,可厘定为历史批评(诗旨)和美学判断(诗艺)两条线索。解读的重点在于备受争议的“人生失意无南北”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句。梳理、辨析《明妃曲》迄今为止的接受史、文本解读上的歧见或多义性阐释实际上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阅读视野的嬗变史,因为理解本身就是读者的主观性反响和文本的客观性存在二者的交互作用,故而,《明妃曲》的阐释实际上即成为姚斯所说的一种“当代的存在”。但不管每一时代的读者怎样试图求得确解,都有其阐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本世界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世界理论中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三层次将作者、文本和读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本为分析对象,在兼顾作者的基础上,读者根据文本信息和已有的文本经验形成心理表征,构建不同的认知世界,对文本进行解读。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断章》主题多样性成因进行统一阐释,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对语篇意义构建的强大阐释力,并揭示了文学文本的解读不是封闭性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唐朝诗人崔颢的作品《黄鹤楼》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首先简要概述文本世界理论;其次,通过对诗词中文本世界构建的分析,探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从而实现与诗人跨越时空的交流;最后,剖析该诗的功能命题推进,有助于理顺语篇叙述的脉络和推动叙述向前发展,从而揭示文本主题思想.从文本世界理论角度探究《黄鹤楼》诗词,为该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是埃科提出的一组重要的理论概念,涉及真实作者、文本、现实读者、阅读实际和其它相关概念.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概念旨在避免形式主义批评侧重文本、读者反应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侧重读者的片面极端,强调诠释过程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尽力做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之间的动态平衡,综合有效地解读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心理叙事、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多重聚焦、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交织等叙事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了一个基于及物性分析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的认知叙事学理论框架对小说的以上叙事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及物性分析确定叙述对象,叙述者角色是理解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的线索,文本世界指示转移和心理时间引发的文本世界套层和转移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关键,为意识流作品读者阅读过程的认知做出了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批评和接受理论,若以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进行观照,则“知 音”批评也是以读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批评理论;但“知音”批评较之早期接受美学过分强调读者创造性解读的作用,更具辨证 眼光。它将文本看成是作者与读者超越时空对话的产物,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又不忽略作者和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