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度母(sgrol ma)是藏民族信奉的重要女神或女菩萨之一,作为藏传佛教崇拜的对象和内容,度母有属于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或者说有她存在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表现。正如藏传佛教典籍所释:“度母”为救度之母,“度”喻示:救拔、度脱、度化或救度六道轮回中之苦难众生。自度而度人,利已而利众,自化而化人;“母:喻义:母源、生源,本源具足,能化现万千,对待众有情无偏无袒,平等一如。度母展示的这种文化形态,构成了度母信仰延续至今的内在动力,亦构成了度母的文化原型。本文主要就度母信仰在藏族地区的传播、流变略做论述,以引起对藏族女性神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八思巴的事迹 此后,大自在天化身的忽必烈皇帝,正如吉祥怙主龙树所说:“最先为众人施行教法,不论是中间还是最后,一直努力佛法的国王,别人对他们不能损害。因有教法护佑平安,临死之时亦不要畏怕,在别的世间亦获安乐,因此应常时依止佛法。教法是世间的珍宝,教法使世间产生妙喜,使你不受别人欺骗。”他对众生依照佛法护持,具有无边功德,特别是如佛陀教语所说;“具足信仰守持戒律,具有智慧忍耐痛苦,依止尊胜高僧大德,此乃众生成佛之道。”又如吉祥怙主龙树所说:“从须弥山顶掉下的人们,没有想到坠落却坠落下来;听从上师教诲的人们,没有想到解脱却自然解脱。”因此忽必烈想到应依止高僧大德,获得听  相似文献   

3.
翻译工作是把由一种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意义)用另一种语文表达出来的活动。藏族人民一向非常重视翻译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极其崇高而庄严的神圣事业。藏族人民历来十分崇敬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师(也作翻译家),称其为“罗匝哇”(梵语借词),也称其为“该尼玛哇”()或“该尼巴”(),还形象地称其为“世间眼”(),甚至把译师与三怙主、三尊并列看待。  相似文献   

4.
西藏第一个人类传说,在很古很古以前,西藏还是洪荒时代的时候,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山南泽当地方,贡波惹(山)上的洞穴里,住着一个母狝猴。她饱尝着大自然的景色,吃着洞外菩提树上的果子,过得很快乐,只是感到缺少伴侣的寂寞。天神“帕巴见日色”知道了母猴的心意,便化身成人来与她成亲,生下的子女就是西藏最早的人类。在民间传说中,母猴生下的孩子在山下  相似文献   

5.
传统戏剧和评话《杨家将》中有一位萧太后,这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在历史上这位太后称承天太后,在她及其子辽圣宗统治的将近半个世纪中,辽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在辽朝存在的二百多年中,象她那样曾经“称制”“摄政”,担任整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共有三位萧太后。除承天太后外,辽朝开国时期的淳钦皇后(应天太后)述律氏,也对辽朝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读者也许不太注意到,这三位萧太后的祖先却并非契丹人,她们是回鹘的后裔。  相似文献   

6.
牛宏 《西藏研究》2000,(4):100-107
郎木寺 ,全称“噶丹协珠白噶尔卓委林” ,意为“在兜率天讲修白莲而获解脱的圣地”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乡境内。“达仓郎木”系地名 ,意为“虎穴天母”。《安多政教史》中记载 :“该处确有老虎之窝 ,由于山神们的神变 ,老虎对有情众生危害很大。水虎 (壬寅 )年 ,苟什德·丹巴拉卜吉 (kitibstanparadrgyas)来到这里 ,把山神当作坐骑而降伏了它们 ,在石崖之上留下了脚痕 ,开启了胜乐洞之门”。① 又因该寺的创建者嘉参桑盖 (rgalmtasansenggei)曾任拉萨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哇 ,而在藏…  相似文献   

7.
陈磊  李元光 《民族学刊》2023,(11):145-156+172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离戏空(离边空)均是权而非实,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相似(随顺)胜义,还不是真实(究竟)胜义。“等性中观”是最高阶段的究竟中观。他以其独创“等性中观”一统先哲们各种中观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谨的中观哲学理论体系。米庞大师还运用“二理”(胜义理、世俗理)对中观与唯识进行了整合。即从能境角度看是圣智(胜义智)还是俗智(世俗智)在作抉择;从所境角度看,抉择的对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所以,二理是通往二谛的路径与方法。虽然中观各派之间以及中观同唯识之间的观点虽有高低之分,但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各宗派论师本身的智慧优劣,而是各派所化众生根器不同。  相似文献   

8.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雷山县有个民贸公司,当地苗族群众亲切地称它是“我们自己的商店”。雷山,是黔东南一个小县城,山多,林密,交通不便,全县11万人,少数民族就占9万5千多,90%以上是苗族。过去,雷山周围的群众买点儿花边、花线什么的,可困难啦!不单翻山越岭,还有语言隔阂,常常进商店比比划划急得满头大汗也说不清。好多妇女们进城买东西,不得不随身带根棍棍子,一样儿一样儿指点着买。自从民贸公司开业以来,营业员穿的苗族衣,说的苗族话,又亲切,又热情,不嫌烦,不怕挑,苗族妇女们买东西,再也不用带棍棍了。她们到处传扬:“我们有自己的营业员了!有自己的商店了!”不买东西也要到商店  相似文献   

10.
阿嘉     
“阿嘉”(藏语,大姐),是西藏乃东县结巴公社人们对党支部书记次仁拉姆的亲切称呼。54个春秋的风霜,在她的额头和两腮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是,常年的劳动却使她身体健壮,走起路来,仍像年轻人那样坚实、有力。 19年前,当桑嘎村11户朗生(奴隶)被一些富裕户排除在互助组之外时,次仁拉姆这位桑嘎村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坚定地同“朗生”们站在一起,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办组。她说:“只要能拧成一条绳,羊毛也能捆住雄狮。”就凭这不怕困难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领导和“朗生”们的支持下,这个互助组在西藏高原上赢得了“百万农奴翻身的榜样”的荣誉。  相似文献   

11.
天府花开     
明棕 《民族论坛》2004,(5):21-22
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至如今仍生生不息,此乃天府之“花”也。花在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让后人对这个鲜花盛开的城市产生了无限遐想。“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宋代诗人陆游盛赞成都之花,他描写成都的梅花是:“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花在途中我是个对花花草草有偏爱的人,从介绍中得知成都的市花是芙蓉(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遍植芙蓉,花开时节,满城生辉,成都因此有“蓉城”之称——编者注),一路上便开始留意,呆了几天竟然没发现一棵芙蓉树…  相似文献   

12.
姚霜 《中国藏学》2023,(1):159-168+219
“普陀山”,旧译“补怛洛迦”(Potalaka),有关的最早记载出自《华严经》,其被视为观音菩萨驻锡地,也是大乘佛教信仰共许的圣地。以此命名的观音道场遍布整个亚洲佛教世界,其中位于中国的浙江普陀山、西藏布达拉宫、承德普陀宗乘庙都是备受尊崇的胜地代表。这些与“普陀”相关的同名朝圣地的建立,与观音信仰的传播息息相关,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更是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文章旨在从西藏文化中有关“■”(布达拉)的知识源流出发,梳理藏汉文佛教经典、修行文本、朝圣游记、胜地方志等文献中有关普陀胜地的记载,勾勒藏汉历史上对于普陀胜地的建构、认识与调适的过程,以汉藏佛教比较研究的视角,展现同名胜地文化的共享对于各民族之间精神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佛教特重密宗,西藏佛教徒向来把密宗视为佛教的“精髓”,提倡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密宗的发达是西藏佛教的重要特点之-。。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西  相似文献   

14.
一、洪仓峨尼姑寺建寺之缘起拉卜楞洪仓峨尼姑寺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侧王府村地面上,座落在“祁中噶尔山腰”,与拉卜楞寺隔山相依.它创建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据史载:大约在1781年(清乾隆46年),在“黑措”(今合作)与拉卜楞九甲的“兰木细尔”村已经建有尼姑庵,后来,从黑措“祁中拉郭”地方来了一个叫“祁中华赤”的女尼,来拉卜楞修行,经拉卜楞“上塔哇”村民资助与布施,在“尕日隆瓦”沟建起了一座尼姑寺,有沙弥尼30余名,该尼姑寺信奉格鲁派教义,经堂内供奉二世嘉木样季麦旺武塑造的十一面观世音塑像及药泥塑造的宗喀巴、空行母等十余尊佛像和无量光佛、龙树大师“唐卡”(卷轴画)等供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布依族人口约有212万(1982年统计),主要聚居在贵州中南部.根据史籍记载,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集团.秦汉时期,建立了一个夜郎国.夜郎国的疆域包括今贵州中南部,其中心在现在的安顺、兴义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我们布依族的祖先自然就成了夜郎国的主要居民之一,史书上称的“夷濮”便是. 布依族并没有受“夜郎自大”之嫌,但确有值得夸耀的东西.我们民族喜种水稻,有“种家”之称;  相似文献   

16.
土族是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朴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看看这些造型各异,端庄大方的“扭达”,就足以令人深思遐想,肃然起敬。(图见封三) “扭达”是土族对其已婚妇女头饰的称谓,系古老的头饰。分别有形似圆饼的“托欢扭达”(也叫绊绊切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图一);有形似三支箭的“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图二);有形似簸箕的“适格扭达”,汉语称“簸箕头”(图三);有形似铧尖的“加斯扭达”,汉语称“铧尖头”(图四);还有形似漏凹槽的“雪古浪扭达”及其他形状的“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之多。 这些称为“扭达”的妇女头饰,分布于互助土族聚居地区。基本上是一个地方一种“扭  相似文献   

17.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班禅大师驻锡之地,可与拉萨的布达拉宫相媲美。扎什布寺,座落在日喀则城西的尼玛东山尾,背之山形如大象奔跑。寺庙距市区约四里。远望寺院,依山面筑,宫殿重叠,毗连错落,雄伟壮观。总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其主殿大经堂可容纳二千多人在此念经,是该寺最早的建筑,历时十二年才建成的。大殿左侧是大佛堂,叫强康(弥勒佛堂);右侧是度母佛堂。大殿旁还有一座在其他寺院没见过的佛堂——“汉佛堂”(甲纳拉康)。强康高三十米,共七层,建筑面积八百六十多平方米。殿内大铜佛高二十六米半,其尊座便有三  相似文献   

18.
原始社会的研究,是民族学自从它在西方得以成立以来的传统研究课题,从而构成民族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只是以往的西方民族学,通常总是把原始社会视为“野蛮社会”或“史前社会”,一方面否认原始社会历史的发展(除进化主义学派之外),并把所谓“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相对立,使之彼此相互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则往往忽视对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祥云县志》亦载;“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遂置云南县。”二是见《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在历史上,《史记》和《汉书》称云南境域为“西南夷”。《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称为“南中”。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云南县(今祥云县云  相似文献   

20.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