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随著西洋吕宋票退出中国市场,促成了近代本土江南义赈彩票的创设.而伴随洋商在华彩票公司的纷纷创设以及又先后被取缔,则更加催生了以北洋顺直义赈彩票为典型的各省地方彩票.众多地方彩票的开设,引发了一场对其时中国彩票中心市场--上海彩票市场的纷争.在彩票市场纷争的背后,除却实在利益的考量外,亦有国人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对近代新生事物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2.
近代彩票于中国而言,是一舶来品。最早在中国销售的彩票是菲律宾创设的吕宋票。对于吕宋票,国人经历了由置疑到趋之若骛的转变;而吕宋票在中国,也有着或禁或弛的纷争,其原由在于不同主体对吕宋票“迹近赌博”与“以济民需”的差异认知。  相似文献   

3.
随着舶来品吕宋票退出晚清彩票市场,其所留下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彩票商的觊觎。江南义赈彩票得两江总督禀请,获硃批准开,享六年专利,开中国近代官督商办彩票之先河。江南义赈彩票虽然企图利用官方的保护实现对彩票市场的垄断,但是,其销售额度的变化也深受社会时局的影响,并最终为官办彩票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晚清本土彩票属于近代转型时期的产物。一方面,它是直接仿效西洋吕宋票而创设;另一方面,晚清彩票的兴起尽管体现了国人的一种逐利行为,但也有传统道义文化的支撑,即晚清彩票假“义赈”名号使其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射彩之法区别开来,从而使其在性质上属于近代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5.
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早期彩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晚清"义赈"的出现,义赈同人为筹集资金,解应急所需,遂仿效西洋吕宋票实行变资助赈,从而催生出了中国近代本土早期彩票.在此过程中,"义赈"这一新的赈灾机制不仅为晚清本土彩票的产生提供了契机,还由此提供了迥异于传统射彩之法的社会土壤."救荒济难"的赈灾旗号不仅为晚清彩票的合理化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撑,还使其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其"迹近赌博"而可能招致的官厅的禁令.  相似文献   

6.
晚清彩票属于中国近代转型期的新生事物。它直接参照的是近代西洋彩票,而非传统赌博在近代的演变;晚清彩票假"义赈"名号"以济善需",不但成功规避了官府针对赌博的禁令,且在价值取向上划清了与传统赌博的界限,从而使其与传统射彩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尚义耻利"、"为善得福"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表述,中国近代彩票正是借助"为善"之名的"义赈"而得以产生.对于"义赈彩票",社会民众基于"君子言义"以及"乐善之心"的传统文化而给予普遍的认同,官方也采取不干涉态度;而对于以"逐利"为目的的各色彩票,社会舆论最初大多持禁止态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转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对近代彩票的弛与禁也呈现出博弈之态.隐藏在这种博弈后面的是传统与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双层互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彩票借助"助赈"这一资源而产生.中国近代彩票的发行受到时局以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时社会上对彩票弛与禁态度的交织,更是清末社会道德价值现与经济效用博弈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晚清彩票发展到20世纪初,已由早期的西洋舶来品、变资助赈演变为敛财、筹款之"新法"。晚清当局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致使其时彩票层出不穷,愈变愈奇,肆行泛滥。鉴于彩票对个体的影响、实业的阻碍以及社会风尚的败坏,社会媒体舆论也由早期一定程度上的支持转而抨击,呼吁严禁彩票。伴随晚清彩票由萌芽到泛滥的则是媒体舆论或弛或禁的不同声音。就媒体变换的声音而言,取决于其时不同阶段彩票的不同动机、不同功效。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后期,吕宋票传入中国。对此西洋舶来品,晚清当局以及舆论媒体对其因立场以及视角的不同而产生或赌博或娱乐的差异认知,并由此而有着对吕宋票或禁回弛的不同主张。  相似文献   

11.
彩票发展至清末,逐渐背离了早期"为诸善举"的创设初衷,弊漏丛生。以江苏谘议局提交"禁绝彩票"议案为开端,各省谘议局亦纷纷出台禁绝议案,从而推动"禁绝彩票"由舆论主张转为实际的法令举措。谘议局虽仅仅被鉴定为清政府咨询机构,但一定程度上也充分发挥了其采取舆论之所、指陈通省利弊的职责,并取得一定功效。  相似文献   

12.
郑自军 《船山学刊》2003,(4):182-186
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兵事不断,天灾叠至,湖南赈务出现重大变革.一方面,官赈的主体地位衰变,传统赈务遭遇严重挑战;另一方面,近代意义上的义赈异军突起,并一度引领着湖南赈务的发展潮流,实现了湖南赈务由传统向近代的转轨.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彩票业发展如火如荼,巨额利益的诱惑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据此通过对彩票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对目前彩票业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并对其前景作出展望。 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5-10
凯伯格发现的彩票悖论在逻辑学、科学哲学和形式知识论等领域掀起了广泛热烈且持久的讨论。考察具有代表性的解悖方案可以揭示这些方案共同的基本前提:彩票悖论是信念视角下的合理相信或接受悖论。但通过细致分析不难发现,信念视角下的"彩票悖论"实质不是悖论,使其成为悖论的方式之一是从作为言语行动的断言视角重新审视彩票案例,因而利用断言的知道原则就可以成功地消解作为断言悖论的彩票悖论。  相似文献   

15.
薛锋 《天府新论》2012,(6):134-138
近代以来,中国"仁政"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代"仁政"思想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中符合近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些思想主张,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进步思想主张。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努力下,近代"仁政"思想在修律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法理派修订或制定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体现出了近代"仁政"思想的进步内涵,从法律制度上实现了对一些基本人权的法律保障,基本实现了从追求近代"仁政"到追求近代"人权"的过渡和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由财政部颁发的《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规定》最近出台。 《暂行规定》对彩票市场规范管理有不少新的规定,其中对彩票作了新的定义:“彩票是国家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而特许专门机构垄断发行,供人们自愿选择和购买,并事前公布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  相似文献   

17.
王克霞 《兰州学刊》2007,(6):200-203
作为一种隐性赌博,民国时期的彩票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来操作控制的,通过对彩票发行、销售、消费以及禁彩等不同社会群体的透视,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民国社会百态.彩票特殊的发行群体折射出民国年间残缺的社会控制,而销售彩票的社会黑恶势力又显示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彩票大量的普通民众消费群体的背后则是民国年间人民日益贫困的社会生活,但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禁彩运动的兴起,商人这个社会阶层日益崛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彩票业:反思与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彩票业自1987年诞生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对中国彩票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外与港澳地区博彩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彩票业发展的近期与远期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彩票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学术》2007,(2)
彩票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与国外的彩票大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要发展中国的彩票业,应当从拓宽彩票发行市场、改善彩票发行网络和进行彩票品种创新等角度入手。同时,彩票业的发展应当朝着市场化、法制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素有中国金融之都之称的申城上海,如今彩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远远超过了曾在全国首屈一指的股民队伍。而南京近来的彩票销售情况也同样异常火爆,5000万元原定发行10天的赈灾福利彩票居然不足三天便被热情的彩民争购一空,日销彩票数量、彩票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