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学生团体中的组织沉默现象长期存在。这一现象的存在,影响着组织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并在客观上背离了高等教育目标。团体内个体因素、情景变量和文化环境,是造成组织沉默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工作应关注学生团体组织沉默现象,全面提升团队领导者能力,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系统,关注团队内个体的教育和培养,以减少组织沉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年社会组织是各种社会团体中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发展模式及其对青年的吸引力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研究百色市青年社团组织的生存现状、存在瓶颈及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完善青年社会组织管理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团体面临的脱钩压力,分析了社会团体绩效考核现状,探讨了社会团体在绩效管理方面与政府、企业等组织存在的差异性,并结合社会团体特殊的组织使命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提出社会团体应从组织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建立动态绩效管理体系,把组织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团体咨询是一个舶来品,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中国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团体咨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从事团体咨询实践的咨询师不断增加,团体咨询研究的论文不断增多,团体咨询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最为重要的标志是2011年团体咨询师能力测评被国家纳入专业人才测评体系和团体咨询师培养系列教材的出版。团体咨询在企业、学校、机关等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认为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和实施主体是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社会团体 ,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首先 ,慈善机构和人道主义救援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骨干力量 ;其次 ,其他非盈利性公益社会团体、某些事业团体、宗教组织是慈善事业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社会的慈善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协调、竞争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团体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或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是面向团体。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有赖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团体之间的竞争,通常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正确区分冲突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方式和途经解决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各项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泰州学派的组织特点和社会功能,认为它是一个将社区和社团相结合的团体。该团体的创立者王艮本是盐丁,由于其悟解,特别由于其英雄行为,为士人和民众所认同,成为学术团体的领袖。泰州学派的侠义行为和简易的修养方法,为改良社会风俗,整合社会次序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发挥职业团体的组织功能,加强职业团体立法能够为实现社会管理提供一个法治化管理路径,但我国现有的立法体例既在指导思想上滞后,立法层次也不高。因此,以社团立法为依托,形成职业团体立法一般法,同时,对一些职业人口多、团体规模大的职业团体进行单行立法,形成职业团体立法的特别法,不失为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职业团体的组织功能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韩春凤 《社区》2014,(22):47-47
为推进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日前正式成立。该促进会由崂山区热衷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愿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联合性、非营利性、全区性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涂尔干社会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法人团体"提出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之上集中对社会困境的现状进行了阐释,并提出造成社会秩序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协调不同个体利益的社会组织。面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秩序格局不断调整的现实,应当发展和壮大不同类型的社会中间组织,逐步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化的表达方式实现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一条合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组织伦理氛围和企业组织伦理文化是组织伦理状况的形成、发展乃至影响机制发挥的两大重要内容.基于江苏省836名企业员工的样本调查发现:(1)法规氛围在企业组织中形成并对道德行为起"规范作用";(2)企业组织的"自利"氛围以及"功利"氛围仍在加重并呈"蔓延"趋势,导致企业人际关系淡漠;(3)企业组织的伦理文化界定模糊,没有对企业组织道德行为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转型期企业组织伦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须建立基于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伦理氛围,重视法律、政治、习俗与传统共融的企业组织伦理文化,培育可持续性的社会责任型企业组织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的转型形成了妇女群体新的阶层结构,其代言人———民间妇女组织应运而生,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趋广泛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民间妇女组织也普遍面临着组织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探讨妇联在民间妇女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领域的政治关联现象日益显著,但政治关联究竟如何影响社会组织有效性,其隐藏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学术界尚未明晰的重要课题。针对254家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组织政治关联会正向影响组织有效性,这一关系受到组织自主性的中介作用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制度支持能调节上述中介关系。具体而言,当制度支持水平较高时,这一效应将会增强;当制度支持水平较低时,政治关联通过组织自主性间接影响组织有效性的效应就会减弱。这一发现,一方面增进了我们对社会组织政治关联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提升社会组织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政府基层党组织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党的生命”的党内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党建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制度基础和基本组织原则。政府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进行社会管理的基层领导核心,同时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和认识政府基层党组织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路径和现实意义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进而提高新时期党组织整体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碎片化是导致扩展公民有序参与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使公民参与组织化。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的组织基础,而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功能也符合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目标。因此,要通过激活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与聚合功能、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市场治理和释放NGO的社会治理活力来实现公民组织化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诚信领导和良好的组织伦理氛围,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和功能发挥的根基。国内当前关于诚信领导和组织伦理氛围关系的研究,未与对于诚信领导有着特别需求的社会组织相联系。采用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结果表明: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之间呈正相关,且诚信领导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不受文化背景影响。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部分社会组织由于存在组织领导错位、管理急功近利、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陷入了公众信任危机。社会组织在未来的运营管理中,应通过诚信领导塑造良好的组织伦理氛围,重建社会公信力,保障组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进行领导、引领、组织、号召和整合的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化、组织功能淡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以强化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加强自我管理,致力于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连云港市以及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集聚优势,突破约束,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跨越。  相似文献   

20.
社工机构的治理结构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核心所在,事关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剖析了深圳初创期社工机构在治理结构设计中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治理机制建设的严重迟滞问题。尤其是对理事会章程不完备,理事会设置不规范,理事会成员的分工不明确和对机构运作的信息不掌握,理事会角色、权利、责任不到位,监事会设置不规范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问题的成因与机构发起人对创办机构的宗旨与使命不清晰,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方式认识的不到位相关联;还与外部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不完善有联系;当然,还与非营利组织服务产出的非市场属性,缺乏效率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服务质素评估系统有关。为此,笔者提出了厘清机构使命,提升管理者认知,完善制度设计,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引入独立理事制度,建立员工代表大会,确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等七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