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力木·韩建业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撒拉人的名字,同撒拉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和家庭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以及本人的身份角色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紧密相关,颇具特色。 根据民间传说和本民族文献记载,撒拉族先民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时,分阿赫莽、尕拉莽两大部族,部族内都保留着父系制度下父名子名相连的制度,习惯上父名在前,本名在后。在清光绪年间编著的《土尔克菲札依力》(择要注释杂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从撒马尔罕出走而来的祖先是尕拉莽太爷,他的儿子奥买尔太爷,奥买尔之子谢日甫太爷,谢日甫之子岱日威西、谢木西尔、巴颜和撒都喇四个儿子”。 相似文献
2.
3.
刘小萌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1):1-7
清代满洲人简称满人,为今日满族的先民。满人的姓氏与命名,是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清朝统治者提到“满洲根本”的高度而极力维持,但在汉文化影响下仍不免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依据清代官书、契书、碑刻、家谱、私家笔记,对清代满人姓氏命名系统,从七个方面作了初步考察。旨在说明: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时间上具有流变性强、受汉文化影响强烈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满人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社会发展的独特环境、外部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满汉文化日益陶融的发展趋向是分不开的。不过,迟至清末,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自己的特征。这不仅是满人有别于其他族人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其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毛泽东酷爱对联,且具有高超的楹联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语言技巧。譬如,在抗战期间,毛泽东写的联文,就堪称“抗日文化”中的绚丽奇葩,在此,特辑录几副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6.
7.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8.
张家钊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毛泽东论写作之道张家钊毛泽东非常重视写作,他对自己的文章反复斟酌,精心修改。他一再提请全党重视写作,改变忽视写作的不良风气。他要求党内第一把手要自己动手写文章,“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大老爷用不着管”①。毛泽东总是亲自动手写作,许多文件、评论、... 相似文献
9.
章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10.
11.
12.
毛泽东是一个不拘性情的人,他在生活之中很少刻意去追求长生之道,甚至对于起码的身体健康,为了工作都可能不去注意。但是,他的许多生活习惯,却恰恰契合了我国传统的健身及养生之道。例如,他爱好体育锻炼,喜欢散步、游泳、爬山、擦浴;他开朗乐观,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强身励志,身心并完;他衣着顺乎四时,讲究穿着舒适、保暖;还有起居有常、老年基本吃素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13.
14.
王少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3,(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这是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而毛泽东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其对中国革命和世界的贡献影响和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也是十分罕见的。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造就的民族英雄和时代巨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是能够将“舌和笔”与“剑”两者并用的一代伟人。他是政治家和诗人的完美结合:他是以艺术为表达方式的政治家,又是以政治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家。在已公开发表的著作中,他留给我们堪称中国文艺史上的精品——《毛泽东诗词选》(1918~1965)和许多优美 相似文献
15.
试说毛泽东与文章修改汪金科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伟大诗人,单是在文章个性修改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并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就说点学习的初步体会。一、毛泽东文章修改的哲学观关于文章何以修改的道理,古人今人多有论述,不过,其中有... 相似文献
16.
商原李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6):30-34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永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毛主席诗词是光辉的史诗,是前无古人的千秋绝唱,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也是我国人民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珍品。所以山东大学的高亨先生用“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作,未有此奇雄”的豪壮诗句,恰到好处地高度赞扬毛主席诗词是独创一代诗风的丰碑。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读毛主席诗词,感到分外亲切。这里,仅就毛主席诗词的修辞艺术试作些潜心的探索,并以此奉献给毛主席,也和同志们同赏共酌。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大同说对毛泽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文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82-84
本文阐述了康有为《大同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失误的原因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俟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探讨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 ,就典型例证分析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名·字·号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古代著名人物“姓名”的真正含意 (寓名 ) ,从而激励青年为国家、民族献身事业 ,建树名节 相似文献
20.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8-22,26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