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上期讲到父亲吴景中生逢乱世,青年时代怀着报国的理想,参加了国民党,当上军统天津站站长。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际,父亲为情势所迫,丢下妻儿去了台湾。此后母亲和我们几姐弟的命运历经坎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政治气氛有所缓和,我们才依稀了解到父亲在台湾后半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爱》刊刊登了《〈潜伏〉中天津站站长原型的家庭悲欢》,不久,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忠汉先生给编辑部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在那个特殊年代,我的父亲也是特殊战线上的一名英雄,他的故事不应该被忘却……"黄忠汉先生的讲述揭开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团: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被取消番号,没有军饷,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5师6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在大别山和江汉平原上坚持抗日。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在15万日军和8万伪军的夹击下是怎样生存的?1978年3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首次披露:"抗日战争时期,洪湖特别党组每月上缴银元20万块,维持了我军给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这个特别党组的负责人黄标,正是黄忠汉先生的父亲。以下,是黄忠汉先生的讲述——  相似文献   

3.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的父亲,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陈恭澍,1907年生,历任国民党军统局“北平站”站长、“天津站”站长、第二处处长、“上海区”区长,为戴笠手下“军统四凶”(陈恭澍、赵理君、沈醉、王天木)之一。殷汝耕,是1935年11月24日在日军卵翼下于河北通县组织的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的汉奸头目。同年11月26日被国民政府明令通缉。军统局遂下令时任军统“天津站”站长的陈恭澍秘密对殷实行制裁。本文中的尚小姐就是军统派出刺杀殷汝耕的人选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惠  马飞 《现代交际》2008,(7):29-29
这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于是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  相似文献   

6.
郎慧智 《金色年华》2011,(12):15-15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7.
有文章说:“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戎,就宫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本文是郭沫若的女儿——69岁的郭庶英女士讲述的一个女儿心中的真实父亲。  相似文献   

8.
19岁的时候,我写下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男主角叫沈君诚。小说有5万字,写了一个19岁的患了绝症的女孩与她无望的爱情。那篇小说发表在沈阳的一家文学刊物上。半年之后,我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一位作者的名字也叫沈君诚。他是西安某杂志社的编辑。以后,我就成了那家杂志的忠实读者,想更多地了解沈君诚。一年后,我大学毕业,在西安另外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我们编辑部离沈君诚所在的编辑部不远,但我一直没有见到他。一天,编辑部来了一个男孩。他坐在我旁边的椅子上,和同事皑皑讨论稿子。我瞥了他一眼。他个子好高,瘦瘦的,穿一身牛仔…  相似文献   

9.
中国男孩笑笑年仅3岁,检查发现患有致命疾病──心脏畸形。他远在澳大利亚求学的父亲获此消息.伤心欲绝,无奈之中在因特网上发出了求援信号……1在珀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一位来自中国名叫邓永星的年轻人在电脑屏幕上细心地敲出一封求援的电子邮件:“请您救救我的孩子!”邓永星接着说,他是一位网络新人,现在正通过互联网从世界各地寻找愿意提供帮助或有关信息的好心人。这位31岁的父亲不远万里从中国乌鲁木齐漂洋过海来到澳洲,为取得一份土壤学博士学位奖学金而日夜苦读。就在7天前,也就是1997年10月11日,他的妻子韩丹来信告诉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冬日的午后,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来到了编辑部,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恋人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真实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我们每一个小编。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这个患尿毒症的年轻人能够早日康复,并找到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11.
平凡的父亲     
平凡的父亲张述峰我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手艺人,他幼年丧母,青年亡父,家境十分贫寒。在旧社会,他勉强读完了小学,就随兄学艺,16岁出师,当了一名雕刻匠。此后50余年,他干的就是这一行。他靠着双手日夜操劳,养家糊口,抚育了8个儿女。父亲为人忠厚,秉性木讷...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的兴盛,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有位老板才20岁出头,他起初是一位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看到了体育运动的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一家制鞋作坊。  相似文献   

13.
三妹 《伴侣(A版)》2010,(7):39-39
正有一位父亲存了很久的钱,终于买了一辆雪亮的新车,他非常宝贝这部车,每天都洗车打蜡,他五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爱车,也非常兴奋地帮爸爸一起洗。父亲有这样一个儿子,非常满意,深觉这个儿子很体谅为父的心。  相似文献   

14.
平凡即是福     
我父亲廖介年今年87岁 ,是一位退休干部。他的故乡在湖南省双峰县华国乡。这里 ,过去是个偏僻落后而又闭塞的地方。父亲以读书求上进。幼时他上私塾 ,镇里开办新式学堂后 ,他第一个报名入校。之后又独自一人进长沙求学。1935年 ,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 ,就读于财政系会计专业 ,成为家乡为数不多的见过世面的人。父亲学有所成 ,在家乡轰动一时。当年 ,家乡的人以父亲为榜样 ,出了不少读书人。我们兄妹在父亲的影响下 ,都崇尚学习 ,取得了大专以上的文凭。现在 ,五兄妹中 ,有4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父亲素以帮助晚辈学习为己任 ,家乡人…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热起来,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一家作坊的老板才20岁出头,他起初是一位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从体育上看到了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一家制鞋作坊。  相似文献   

16.
一凡 《现代交际》2002,(10):35-35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的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坏毛病,刚16岁的他就很自然地想拥有自己的汽车,理由是:他所有的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汽车。儿子想动用他上大学的储蓄作为首付买辆汽车,于是他父亲就从办公室给我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18.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相似文献   

19.
刘公南现在是黑龙江省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他的父母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山东茌平县迁到牡丹江市林口县的。开始,刘家没有想到要在这里安家落户,只是想找口饭吃。刘公南当时4、5岁,弟弟2岁。“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贫困印象是很深的。”刘公南说,在他的印象中,一次父亲做工回来,拿回一包糖果,他和弟弟吃了几天,这一包糖果是童年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回忆。父亲在牡丹江农业科研所做了两年的木工。第一年,农科所只管吃住,没有薪水。第二年,在农业科研所领导的帮助下,父亲把一家人的户口办了过来。后来,又跟牡丹江市军分区的一位领导做工,因为表现挺好,这位领导帮着转了干。之后,当上干果木材加工厂厂长、牡丹江市农委劳服公司经理。1990年辞职下海。“父亲是在1997年回山东的。”刘公南说,父亲开始去了  相似文献   

20.
父爱无色     
我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后来复员回了老家。对我们说来,不幸的是,复员后的父亲仍然用当军人的感觉过日子。弟弟一岁时,他扶弟弟走路老"一二二",他还要求我们叠出的被子必须有棱有角。弟弟高考时报考中文系,他骂,他认为他的儿子怎么也要上军事院校。后来他气哄哄地埋怨母亲说:"这是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一直忽略我的存在。客观地讲,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可他认为管女儿是母亲的责任范围。读小学时我曾问过他几次作业,他翻翻限度说:"你妈呢,问她去。"于是我学会了排斥父亲。记得有一篇课文,写一位父亲出海打鱼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