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屈武与蒋经国的交往始于1925年6月。 当时,蒋经国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一直参加游行罢课斗争,被学校当局以“行为不轨”开除。他在上海呆不住了,蒋介石便叫他去北京学习,并托于右任予以照顾。这样,蒋经国携父信到北京菊儿胡同于右任先生的公馆。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思想贯穿在他所领导的整个民主革命斗争中,并集中体现在1924年冬他北上途中发表的言论中。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事”。孙中山为了“拿共产主义去宣传”毅然抱病北上。11月12日,由广州启程,经香港、上海,取道日本,转天津,12月31日抵达北京。途中,孙中山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11月10日的《北上宣言》至1925年3月31日的遗嘱,共发表了2篇宣言,5篇讲演,9篇谈话,以及1份遗嘱和一些书信、电文。在这些言论中,有…  相似文献   

3.
蒋李假和谈彻底暴露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幕后指挥下,拒绝接收经国共双方代表商定的《国内和平协定》。据蒋经国4月17日日记中转载的蒋介石日记,内称:“共党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二十四条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  相似文献   

4.
潘炳皋的文学活动及其与鲁迅的一次会面苏庆昌1932年11月,鲁迅由上海北上省亲,到北京(当时叫北平)探视病中的母亲。在北京居住的半个月当中,鲁迅应邀到北大二院、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做了讲演,这就是有名的“北平五讲”。去师范大学的...  相似文献   

5.
“文革”结束以来,思想解禁,学术空气空前浓郁,学术成果累累枝头,出版界每年向读者提供的专著以千万计,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大,常令读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样热烈的情况下,难免呈现某些无序混乱的现象。自葛剑雄、曹树基在去年《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一篇措词尖锐的书评以来,《文汇报》在今年1月2日发表了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4月17日发表了宗和《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两杂志在北京召开以此为题的研讨会的专门报导,4月20日…  相似文献   

6.
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发布、《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发表的署名“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一文,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指证为学术上的抄袭剽窃者。一时之间,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尤其是在各家学术网站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帖子。在众多网友发表的意见中,大家无一不对王铭铭以往的学术成绩有所瞩目,尤其对他的求学背景有所关注。因此,也有人对王铭铭教授能够在学术上犯下如此“低级”“弱智”和令人不齿的严重错误感到…  相似文献   

7.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的答辩降大任《光明日报》1983年6月29日“史坛纵论”专栏发表了拙文《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颇有些影响,引起一阵讨论,该报当年先后发表了邓传淳、陈其泰、黄椿、舒泰、杨国宜五篇文章(分别见该报8月3日、8月17日...  相似文献   

8.
略论方方与廖承志蒙光励在方方长达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侨务工作是他对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5年他调任中侨委副主任至1966年底被林彪、“四人帮”非法拘禁为止,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方方作为廖承志的得力助手,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开...  相似文献   

9.
苗体君 《晋阳学刊》2008,2(3):124-125
2007年5月10日上午,“叶剑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曾常伴叶帅左右、已年过九旬的叶剑英的警卫员范希贤老人,在大会上发言时,反复强调说:“其实,在西安事变前,叶帅已知道张学良会发动兵谏,并及时把信息向中央汇报。”^[1]这是继“长征途中密电事件”后,叶剑英研究的又一桩历史疑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本刊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于1997年5月8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新闻界人士30多人。现将刘国光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予以刊登。其他专家学者的发言和会议情况将在本刊第4期发表,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1.
1978年12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扭转乾坤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总是得风气之先,只要你不有意去扼杀它,它总会在“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气氛中嗅出些什么新鲜的空气,从而形之笔墨,成为精神界之先导。1978年8月11日,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卢新华,在是日《文汇报》上发表了小说《伤痕》,它揭露了极具典型意义的“文革”中的一个悲剧,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从此,“伤痕文学”便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共名,卢新华亦将因《伤痕》而名震遐迩。然而,他并没有背起大紫大红的作家的包袱。他到美国留…  相似文献   

12.
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军队节节败退,官员腐败成风,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在江西赣州这块地盘上,蒋经国自1939年夏到1943年冬,煞有介事地搞起了所谓“建设新赣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此,当时国民党控制的大小报纸就像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似的,把它吹得天花乱堕,以致有的外国记者也跟着说了许多好话。那么,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初练拳脚:确立“太子”地位要知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真相,就得从他由苏联回国后为什么要到赣州上任说起。1925年,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成就展信息从1996年7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展出的中国出版成就展获悉,“八五”期间我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列入“八五”重点图书选题规划的1169种选题;到1995年底完成了9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期间加大了科技著作出版的比重,科...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2000年 10月 26日邀请了在京“ 37位历史学权威人士”,就 1999年 7月~ 2000年 10月间的 15个月来全国数百位历史教师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硬伤”、错误和商榷意见的质疑进行专门“会诊”。有关这天匆匆几个小时“会诊”的信息,在 10月 27日到 11月 26日的一个月里,已经被北京和上海等六家报纸以不同内容进行了报道①。此外, C教授的发言稿被破例公布在互联网上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特地赶制“首都部分专家学者教师座谈中学历史教材”纪要,向有关学会和高等院校散发“以正视听”。人民教育出版社利用“ 10· 26会…  相似文献   

15.
自1988年1月蒋经国死后,李登辉上台把持台湾地方的党政大权,尤其是1986年以来,随着民进党成立以及1987年“解严”,岛内的“台独”势力日趋活跃起来,在文化事业领域他们打着“文化”的旗号,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蒋经国逝世后的接任者李登辉,曾一度继承其前任以“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同时坚持“三不政策”和实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然而,当李登辉通过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大”和1990年3月“总统”竞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和第八任“总统”主政以来,国民党内“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间经过多次较量,李登辉先后将原“行政院长”俞国华、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赶下台,并剥夺了郝柏村的军权,逐步打破了蒋经国安排的集体掌权的局面。1993年初,“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围绕“行政院长”郝柏村的去留问题又展开了一场…  相似文献   

17.
(一)七个月东北军从1936年11月18日到1937年7月6日,我当过七个多月的东北军。不少同志问到我:你是广东人,上学的地方在广州,怎么会跑到大西北去当东北军?说来话长,一言难尽。概括地讲:是在广州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到“一二九”以后呆不下去了,往上海、北平走;同时,入党以后,一心想去陕北进红军大学,到了西安就给留下了,因为当时东北军  相似文献   

18.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内阁组成前后,他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下野后,他既反对蒋的和谈原则,又反时桂系的企图.孙科的去职,不仅是桂系倒阁的结果,也是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他不可能实现“光荣的和平”.  相似文献   

19.
由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叶剑英基金会和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叶剑英与中华文化"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广东梅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庆榴、叶剑英研究会执行会长张江明主持,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叶剑英研究会会长郑群作了发言,梅州市市长魏潘尧作了讲话.出席会议的有广东叶剑英研究会顾问、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希贤,中共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中共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古小平,叶剑英研究会顾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范硕、叶剑英研究会副会长、基金会会长黄桂清,嘉庆大学副校长丘国锋和北京、广东的专家学者孔庆榕、马中柱、黄捷荣、杨汉卿、黄振位、杨建成、郭明、张步忠、常巧章、叶文益、钟荣、肖伟良、丘沐平、张永芳、温碧光等,共50多人.收到论文40多篇.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鲁枢元一《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发表了我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到了1987年夏天,以《文艺报》为主要阵地对这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