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制定《2000年持续反倾销和补贴抵消法》,美国国会对反倾销法做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修改———将反倾销税由向美国财政部交纳,变为直接交付给那些提起反倾销诉讼的美国企业。文章从WTO体制下的反倾销制度和反补贴制度的视角对该法如何违反了WTO义务进行分析,指出了该法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2.
反倾销税是WTO反倾销协议允许使用的保护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的措施。反倾销税通过提高进口价格限制进口,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发挥保护作用。贸易转移效应和直接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倾销税的保护效果。反倾销税通常会损害消费者福利,并且对进口国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反倾销已经演变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进行贸易报复的工具。应该慎用反倾销措施,并积极推进完善多边反倾销规则。  相似文献   

3.
反倾销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倾销税是WTO反倾销协议允许使用的保护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的措施。反倾销税通过提高进口价格限制进口 ,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发挥保护作用。贸易转移效应和直接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倾销税的保护效果。反倾销税通常会损害消费者福利 ,并且对进口国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反倾销已经演变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进行贸易报复的工具。应该慎用反倾销措施 ,并积极推进完善多边反倾销规则  相似文献   

4.
文杰 《东方论坛》2003,(1):84-87
WTO《反倾销守则》对司法审查作出了强制性要求 ,我国已经按照WTO的要求和中国加入议定书的承诺 ,建立了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但这一制度尚不完善。本文对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的机构设置、诉讼主体资格、受案范围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5.
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年~2009年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指控的状况,从案情总量、发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别及其遭遇反倾销指控的产品类别等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我国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增速不均衡,企业反倾销应诉意识淡薄等所导致的应诉不力,特别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等是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反倾销指控的主要诱因。对此,应多元化的调整出口贸易战略,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合理利用WTO规则,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  相似文献   

6.
反倾销贸易战愈演愈烈,使得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错综复杂,外部原因主要有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因素和歧视性政策,内部原因则主要涉及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应尽快调整外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规则、积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加速行业协会功能转型及建立专门反倾销应诉部门,不断提高我国应诉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审查主要是指法院审查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以决定其是否在宪法的界限之内行使权力。它的基本理念就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免受行政权力的非法侵害。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倾销成为一种常用的贸易救济手段。为了监督和控制行政机关滥用反倾销权力,WTO反倾销协议将反倾销司法审查规定在协议中,要求缔约方建立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是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保障各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国际义务。只有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和实践经验,密切联系我国反倾销实践,才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合理而有效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世贸组织规则制度设计的缺陷、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我国企业在外贸出口策略方面的欠缺,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产品频繁遭遇欧盟反倾销的一般原因,提出了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策略。即:我国应积极参与 WTO规则的制定;在生产经营中应强化自律,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当反倾销之诉不可避免时,企业要积极应诉;积极帮助企业应对欧盟的反倾销之诉。  相似文献   

9.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这迫使中国企业首先要了解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充分利用我国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切身利益;同时,还要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新市场,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坚决杜绝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反倾销: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抑或是贸易保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反倾销的宗旨是维护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然而,随着WTO的成立,各国关税大幅度降低,反倾销被频频运用,已经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成了一种实施贸易保护的手段。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是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更应看清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的真面目,勇敢应对国外反倾销,同时主动运用反倾销来保护国内产业。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关于学生论文写作存在的严重不良现象,教育部指示高等学校应当探索实施创新性论文写作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试图从高等学校文科教育规律与途径入手,探讨文科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和倡导以文科论文写作外部及内部的逻辑规律研究带动文科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文科论文写作实践活动即是解决社会焦点问题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海派小品散文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生命意象,本文试图把海派小品散文归入现代散文的大视野中,就"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的问题,与闲适派及太白派作比,去把握海派小品散文的文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的短诗《沉睡锁闭我的心灵》,在貌似朴素,宛若璞玉的外表之下,包含的是结构的天衣无缝和诗人独具匠心的音律安排,诗歌含义隽永,余音袅袅不绝,令人回味。本文采用后结构主义关于文本具有多意义性以及阅读即误读的立场,以欣赏和接纳的而非批评或拒斥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解读,展示文本的欢欣与嬉戏。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无论现代理论怎样抹杀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区分,这两个关系却始终存在。而形式主义的翻译则是要尽可能地在形式上也接近原文,以尽可能多地保留译本作为意义潜在体与原作的接近性。文中的翻译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另外,本文还包含一个对该诗的语音方面的分析以比较译本和原文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在当代中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纳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的细节。而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具有魅力,首功在于小景别的适当运用。然而,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探讨,针对小景别镜头对细节的展示方式这一问题却少见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观众学和体态学等角度加以论述,旨在弥补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缺憾。本文还认为,运用小景别镜头展示细节,固然给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可视性。但不恰当地展示也有可能使片子的内容成色、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文中特别指出了几个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介入、学术化批评和论争等三方面梳理学界对1990年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再现,并对其中折射出的当下之理论话语、认知经验和研究范式进行反思性考察,可以看到,再现的意义外在于再现本身.2004年以后的再现表征了学界超越二元模式,从时间、空间和立场上对理论的历史语境做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可诉性问题的再思考——以经济公益诉讼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可诉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经济法作为一个新法律部门出现于19世纪末社会化。经济法纠纷不同于以往纠纷,从而使经济法可诉性实现遇到了很多障碍。保障经济法的实施,需要从公益诉讼、经济法纠纷类型以及经济法的目的三方面来理清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与经济公益诉讼之间的关系,并在当前诉讼模式下提出完善经济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西部地区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西部地区1985年到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经济增长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原因。通过建立模型和回归检验,发现经济不能全部的解释金融的发展。最后,对相关的回归结果作了原因分析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是值得重视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在一个所谓文学终结的时代,有必要重提鲁迅杂文的诗意特征。鲁迅杂文最基本的诗意特征是对人的生存的解蔽、开启、领悟,对真理的言说。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杂文是另一个"文学终结"时代对文学的拓展,因此在数字化、图像化的时代,鲁迅杂文启示着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文体名目来说,小品文在现代才出现,但其实际历史却很悠久。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出现了小品文的第一次高潮,历经唐宋而在明季达到鼎盛。从写作上说,小品文崇尚简洁,重视情韵,既受史著尚简笔法的影响,同时也与玄学简淡玄微的旨趣相关。其哲学渊源,实为庄玄,提倡人生的艺术化,追求个体的自得自适。这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还文章以审美、娱乐功能;而就审美特征而言,便是崇尚简约,重视情韵。二者一在文用层面,使应用文字变成审美文字;一在审美层面,以意境作为散文叙事的重要特征,从而区别于小说叙事的以情节冲突、性格成长等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散文从应用叙事走向文学叙事的过程中,对散文文体的确立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斯蒂芬·罗思曼(StephenRothman)对还原论的局限的阐释引出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否存在的问题。着重引用和解读了斯蒂芬·罗思曼著的《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一书中的第十章“实验”.以此来重点论证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最后是本文作者对“科学的边界问题”的进一步论证与分析.并且指出:没有绝对的、纯粹的科学,只有近似科学。这是人们尽管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