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老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元稹的《杜君(甫)墓系铭》是抑李而扬杜的。紧接着又说:“然而同是唐人,还是有人能够说几句公道话的。韩愈有《调张籍》一诗,开头六句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白与杜甫》第114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只注页数)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3.
朝鲜诗家李瀷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潩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瀷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瀷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瀷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瀷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朝鲜诗家李(氵翼)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氵翼)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氵翼)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氵翼)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氵翼)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氵翼)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审言是初唐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与沈、宋、陈子昂齐名的一位重要诗人,兼之杜甫一再提到,特别是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中叙及不轻许人的大名家李邕极口称赏其祖的诗、尤其《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这首四十韵五言长律时说:“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在上给朝廷的《进雕赋表》中称:“亡祖……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而人之序杜甫诗者,亦每及其祖;提到杜审言时,更常及其孙。而谓杜甫诗出于其祖者,更不乏其人。如黄庭坚即径谓“杜(甫)之诗法出审言”。赵以夫云:“少陵之诗,是固天授神助;而发源实自于审言。审言之诗至少陵而工。”舒岳祥更谓:“诗必有‘家’也,家必有‘世’也。不  相似文献   

6.
杜学霞 《南都学坛》2010,30(3):71-74
排律是元稹近体诗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其排律是在自觉的文体意识指导下创作的。元稹排律的主要贡献表现为叙事性和写实性成分大大增加,还为诗歌增加了代书、投赠、酬答等功能;在形式上,他的排律创新则表现为次韵相酬,增加了排律的写作难度。元稹排律主要存在过分的形式主义和诗歌内容上具有色情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诗是直接受其创新理论指导的产物。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悼亡诗情真意切 ,哀婉动人 ,大量的艳情诗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 ,哀艳缠绵。历史地看 ,它们极大地开拓了爱情诗的题材领域和艺术天地 ,值得重视。《元稹集编年笺注》是元稹作品的第一个笺注本 ,在学术上亦达到较高水准 ,它的问世将推动元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邵燕祥先生在《北京日报》(2004.9.6)撰文,披露了晚年郭沫若真实而痛苦的心灵。“过去我们总是从郭沫若一贯‘紧跟’这个大前提出发,由于毛泽东表示在诗中喜‘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于是认定《李白与杜甫》是逢迎‘圣意’之作,看来有失于简单化。”文中引述郭沫若因“文革”连殇两子,其中郭世英是周国平要好的同学,1968年4月在北农大私设的牢房里受了三天三夜的轮番批斗后,反剪双手坠楼而死。郭沫若在1969年1月写给周国平的信里说:“我在看世英留下来的日记,刚才看到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他在日记后大书特书的两句:‘全世界什么最干净…  相似文献   

9.
杜甫《前出塞》新解王崇王晓秋对于杜甫的《前出塞》一诗,学者们一般皆认为它是一首反对唐王朝开疆扩土、进行侵略战争的诗。如萧涤非先生认为:“在安史乱前,他(杜甫)就反对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前出塞》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①金启华先生则说...  相似文献   

10.
李白、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特色著称,杜甫以现实主义精神盛誉,双峰并峙,各具千秋,俯视当代,影响深远。然而自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白居易《与元九书》问世一千多年以来,扬杜抑李,扬李抑杜,李杜并重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直延续着。时至今日,难以统一。我认为:无论哪一种观点,虽然可以各抒己见,但切忌固执一端;虽然不必强求一致,但力争作出客观的、切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明确杜甫写《望岳》(“岱宗夫如何?”)的立足点,是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的前提和关键。历来注杜诸家对此问题都很注意,明王嗣奭《杜臆》说:“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真须再登绝顶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这些意见比较一致地认为诗人没登泰山,仅望东岳而作诗,立足点在山下。近来有许永璋同志的文章(注)却认为这些意见“把‘光焰万丈’的诗篇笼罩在‘万重云雾’之中……这首名诗,就这样被误解了一千余年而不得其解。”误就误在诗的立足点上。文章的意思很清楚,也很有分寸,认为《望岳》不是在山下望岳时写的,而是在诗人已登泰山之峰,只是没到泰山绝顶时写的,立足点在山上。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当时诗人虽然登上日观峰,兴  相似文献   

12.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固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上面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名作。它流传久远而广泛,其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往往被人用为表达繁忙疲劳之中暂得休息的口头禅。 《全唐诗》收了李涉这首诗,篇名是《题鹤林寺僧舍》。旁注“寺在镇江”四字,当系清代编诗者所加,因为在唐代镇江尚称润州。又诗的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下加注:“‘又’一作‘偷’。”据《全唐诗》所收李涉其它各诗,如:《京口送朱昼之淮南》、  相似文献   

13.
<正> 近读廖仲安先生的《反刍集·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附注说:“近年,我读李白的《长干行》‘早晚下三巴’一句,才注意到这个‘下三巴’不是‘到三巴’、‘往三巴’,而是‘离三巴’,因而联想到杜甫这句诗中的‘下襄阳’,也未必是‘到襄阳’或‘往襄阳’,而可能是‘离襄阳’”。我以为:廖先生的解释既  相似文献   

14.
杜甫和崔涂有同名诗《孤雁》,在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中,崔涂诗时常被拿来与杜诗相较,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崔诗本身的成就较高,最终成为经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唐诗选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诗以诗传"的方式是唐诗经典化的路径之一.经典化过程中,李、杜等大家作为"中心",带动崔涂《孤雁》等"边缘",共同丰富着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寄陆补阙》诗中的陆某 ,文学界一直以为“名不详”。其实 ,这位陆补阙 ,就是与白居易、元稹同登贞元十九年吏部科目选科的陆复礼。由于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将其姓名误作“李复礼”,于是后人对陆补阙是谁也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7.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素来脍炙人口,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其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腾跃飞动,使全诗神韵倍增,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评赞道:“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然而,这里“从”字怎么讲,一般人都忽略了;“巴峡”何所指,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不解开这两个疑结,尾联的注释就难以做到贴切无误,全诗的赏析也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有虑于此,本文打算对“从巴峡”试作考索.  相似文献   

18.
杜甫发同谷赴成都之行写过一组完整的记行诗。诗中排列顺序上似有讹误。或许是首编失真,后学承讹,或者因地志舛误,传抄疏意。比如学界公认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与浦起龙《读杜心解》两书为例,他们都把杜甫自陇右赴成都所经过的地方的顺序弄颠倒了。 《杜诗详注》排列杜甫这组诗的顺序是:《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而《读杜心解》的排列则是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19.
李贺集题,一千余年以来,无统一名称。“李长吉诗篇,稽唐宋两史艺文志及郑氏通志略,皆日李贺集。后人不欲指斥其名,而依其所居之地以名之,改题曰‘昌谷’。今称李长吉歌诗,从吴西泉本及杜樊川序也。”(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内沈子明书提到,“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一称歌诗,一称诗。王琦所说的“今称李长吉歌诗,从吴西泉本”,实有异于王琦《评注诸家姓氏考略》内所说的话,“吴正子,字西泉,……有长吉诗笺  相似文献   

20.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