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记》内容博大精深 ,语言独具魅力。司马迁巧妙使用典籍 ,将其佶屈聱牙的古语予以改易 ,把艰涩、僵化、含混、拗口的词语作以串释 ,并对今词进行选择、提炼 ,寓繁于简 ,使之蕴涵更丰富 ,语意更新颖。其至善尽美的语言艺术 ,为后世所垂范。  相似文献   

2.
对人格的揭示,是《史记》创作的重要目标。司马迁认为君子人格有五个基本要素,本文通过《史记》对孔子、秦始皇、刘邦、项羽、伯夷、李广、韩信、陈胜、李陵诸多人物的人格描绘和评价,探索司马迁《史记》的人格观。  相似文献   

3.
《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实录”精神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进行研究,而对《史记》悲剧性的系统论述则为少见。如果说,《史记》溶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而使它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怎样理解《史记》的悲剧性呢?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①司马迁身受宫刑,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横祸,对他的打击也是异常惨重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②因此,司马…  相似文献   

4.
(一)燕仲父非燕君而为“南燕伯”(二)楚军未曾围燕(三)北燕伯款为简公非惠公(四)邹衍囚燕市(五)乐间与乐乘(六)剧辛和庞煖(七)太子丹死地  相似文献   

5.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09,25(3):10-16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著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就《史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评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主张将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批评模式引入《史记》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7.
《史记》体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保成 《求是学刊》2005,32(6):117-124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史记》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不以司马迁本人的认识来解读《史记》,而是将后人的某些“程式化”的认识强加于其书。文章试图以司马迁本人的史学思想为指导重新对《史记》作一考察,以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许多属于悲剧人物。本文探讨了《史记》悲剧人物的层次、悲剧人物的审美特点、悲剧人物的塑造成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政书体是指专门记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一种史书体裁。该体裁创自唐代学者刘秩的《政典》,后有《通典》、《文献通考》等。政书体起源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而书志创自《史记》中的八书。故可以说是《史记》中的八书开辟了政书体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汉家改制过程正是《史记》酝酿、构思、著述的阶段,司马迁父子的毕生事业都与改制联系在一起。笔者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汉家改制对《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卓吾首先指出,《水浒》也是“发愤之所作也”。过了半个多世纪,金圣叹又进一步在《水浒》批文中,指出《水浒》是“托笔骂世”之作,而且把《水浒》与《史记》作了许多分析比较。他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他对施耐庵和司马迁都极其佩服,称他们是“真正才子”、“非常之才者”,说施耐庵“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不独如此,金圣叹评点《水浒》,也用了许多《史记》的笔法。只要我们将《水浒》和《史记》的曲笔手法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高萍 《唐都学刊》2002,18(1):39-41
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视角模式看 ,《史记》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 ,局部采用限知视角丰富叙事层面 ;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 ,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13.
传奇心态是笔者为了指代中国古已有之的一种心态而杜撰的术语,它指的是将平淡、枯燥、乏味、冷静的现实世界关系加以激情化、戏剧化、情节化的倾向与过程。现实世界本有奔放的激情、曲折的情节,如把这种现实关系加以叙述、描绘,那自属一般人所说的传奇,却不在传奇心态范围之内。传奇心态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以久,今日已佚的古《书·武成》说周伐商纣,血流漂杵,就被孟子直斥其非,认为夸张过份(《孟子·尽心下》)。子贡则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路》)。这两段话可看成圣贤对传奇心态的两次批判,也可见出传奇心态自有其发生的一般人类学基础。王充云:“夫为言不益,则美不足称;为文不渥,则事不足褒”(《论衡,儒增》,“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论衡·艺增》),已经道出传奇心态得以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唐都学刊》2009,25(4):29-33
<史记>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从组织形式、具体内容到主要方法,<史记>叙事凸显着立体叙事的特点;二、<史记>叙事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整合的精神,体现了宏大叙事的特点;三、<史记>的叙事视角是集合了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以及戏剧性外视角的某些特性而又富有中国历史叙事特色的一种视角类型;四、司马迁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中存在的对立思想、对立人物、对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叙事中的反讽意味;五、<史记>人物传记中存在"声音"的复调、"文体"的复调.  相似文献   

15.
《史记》大量运用的比喻修辞,其结构呈现多样化。比喻修辞的运用,或分析形势,推动事件的发展;或说明道理,阐述自己的主张;或刻划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使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更生动传神,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褒贬爱憎。  相似文献   

16.
陈纪然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7,(11):167-169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礼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文化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礼的阐述,在中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功能、情感因素、历史沿革三个本质方面来看《史记》的礼治思想,虽然带有等级社会的印痕,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史记》倡言的礼,虽然因强调礼的社会规范功能而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伦理政治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史记》言礼,虽然强调礼有损益,但也重视对礼的坚守。"缘人情而制礼"是司马迁的重要礼学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多有忽略。探析《史记》的礼治思想体系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注,有益于准确把握《史记》礼治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高萍 《唐都学刊》2003,19(3):22-24
《史记》人物传记以外形彼此一致的显形结构 ,和暗含着以人物极盛为临界点 ,由此盛极而衰 ,分全篇为两截的隐形结构 ,互为表里 ,完成了司马迁“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的著述目的。传记内部各叙事单元以时间为顺序联结 ,首尾圆合 ,强反差情调交叉使用 ,转换交错 ,增强了叙事的张力 ,使结构参差变化 ,波澜曲折。  相似文献   

18.
汪耀明 《唐都学刊》2012,28(2):39-42
《史记》常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加强人物形象描写,突出人物本质特征。其中不少佳作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展开细致入微的描写,作鲜明的对比和巧妙的烘托,使不同的性格在对比中得以充分展示,也使人物的特征在烘托中给人留下浮雕般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多个侧面探讨《史记》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认为这些浪漫主义因素非但没有影响《史记》作为历史著作的真实性 ,相反 ,这正是《史记》获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史记·越世家》中有“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一语。二千多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记述,学者展开了关于越人族源与越夏关系的争议。我认为,对“少康庶子”这一关键词的理解值得商榷: 首先,所谓“庶子”不应理解为“庶出之子”,因为嫡庶之制始于商而为夏代所无。这里的“庶”犹言庶姓、异姓。《诗·小雅·伐木》孔疏:“庶姓,与王无亲者”。《周礼·秋官·司仪职》郑注:“庶姓,无亲者也”其次,所谓“子”也不应理解为子嗣,因为越夏在人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文化方面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