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背景和依据;论证了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最后,从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的经济合作使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亚大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合理的大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目标模式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有一定基础,第一产业平衡发展。第三产业中盈利性行业占重要地位,制造业则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轻型加工业为主,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则向多层次多元化经济和“三高”产品生产发展。在区内产业分工中,港澳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型加工业。珠江三角洲成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产业的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的科研基地,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及其与港澳的“接轨”。为加快产业结构目标模式的形成,三方可在产业政策、第三产业和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同时三角洲还应从体制上促进其产业与港澳的“接轨”。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阐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与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指标数据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复合、增长等模型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研究。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区域集聚能力、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越来越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越来越大以及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域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着重研究港澳在大珠江三角洲的定位:“一国两制”的实施对1997和1999年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互动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通过营造相对平衡的发展机制,促进新形势下粤港澳经济全面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促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0年我国70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将创新资源流动纳入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中,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着重分析其传导路径、区域异质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创新资源流动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资源流动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之间发挥了明显的正向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和创新资源流动对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泛珠江三角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区域性公共问题随之产生.为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了一系列以双边和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但是,通过对近年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评估,认为其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并未破解区域合作的迷局.由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是一种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协调与合作,因此无法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诸多公共性问题.从新区域主义的视野来看,要提升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力,应该适时转变为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各地观光成为全国旅游开发的新亮点。本文在学术界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对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经营进行探讨。同时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对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城镇信息化创业发展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城镇信息化创业发展的必要性,为探索珠江三角洲地区跨世纪城镇信息化创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加快江苏沿海开发与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背景下,对徐州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徐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形成了多个具有不同特色产业与文化的工业镇,为工业旅游奠定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基础.这些工业镇通过与当地的经济形势的结合,并在“一镇一品”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成为工业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巨大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工业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珠江三角洲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材料就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第一部分描述了该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现状。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而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本文还运用非珠江三角洲的材料与珠江三角洲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在泛珠江三角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区域性公共问题随之产生。为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了一系列以双边和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但是,通过对近年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评估,认为其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并未破解区域合作的迷局。由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是一种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协调与合作,因此无法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诸多公共性问题。从新区域主义的视野来看,要提升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力,应该适时转变为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珠江三角洲与香港金融关系的发展其内容不仅包括两地金融业之间的合作往来,而且包括香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和多种金融服务,以及双方的机构参与对方金融市场活动等多方面。广泛、密切的金融关系促进了两地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要迎接90年代的新挑战,需要正视和解决两地金融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地域文化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特色、区域发展环境、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提出了基于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产生新的效应。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优化与整合,而且有利于获得身份治理的管理效益。经由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公路网建设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配置交通用地规模,为区域公路网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在分析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平衡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效益系数为目标函数,以土地资源、社会需求和生态环境等为约束条件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模型,并以陕西关中地区土地利用为例,设置了16个变量,建立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和交通用地合理规模,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确定区域公路网建设规模以及进行区域公路网规划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发展极是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机制差异的关键。在走向开放的80年代,香港以其高收入和市场运作的优势成为珠江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在1990年以前由于计划体制约束而被削弱了。以浦东开发为标志的上海振兴,实际上是一次重塑长江三角洲发展极的运动。从两个三角洲今后的走势看,当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由外部为主转变为内部为主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将伴随着这个发展极的能量的增强而使长江三角洲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划。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分析,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相互影响日趋明显,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山东省区域高等教育制定发展战略,首先要与政府协调并争取政策和经费的双重支持,其次必须同经济社会承栽能力以及民众需求相结合,最后要以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为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