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小说创作,鲁迅有自己的独创性.在题材选取上,他说过:“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到《故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故事新编》的讨论,从1956年上海《文艺月报》那次颇具规模的集中讨论算起,已有三十多年了。近十年来,仍不时有涉及讨论的文章发表,可以说,至今还是处在继续讨论中。在众说纷纭的讨论意见中,主要的双方实际上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的。一方是从“针对现实”、“熔古铸今”的“讽刺性”的政治功利角度去立论,一定程度地漠视艺  相似文献   

3.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一) 鲁迅在1936年2月17日给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鲁迅以仅二三百字的原材料,经过铺排,写成一篇一万多字的生动小说,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且由于可同原故事相比较,也为我们研究小说的铺排艺术留下了  相似文献   

6.
《铸剑》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鲁迅小说《铸剑》的写作时间、地点和题材来源、时代背景,作了较周祥的考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最后还对作品中的四首歌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铸剑》这篇极具试验性色彩的短篇小说里,结合当时黑暗中国的时代现实,鲁迅先生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浑然天成地杂糅在了文本近乎哲思类的叙事话语中,在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背后,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哲理:和具体的个人一样,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层面。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失控,将会带来既定社会秩序的失衡、错位乃至倾覆。只有当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在象征着自律、规范和理性的"超我"的指导下对构成自身的"本我"进行有效的克服,整个社会机体才会重获稳定、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鲁迅在思想和实际行动方面都倾向国民革命,导致他在北京的处境愈发恶劣。年轻国民党员许广平的爱情和迅猛发展的国民革命给了鲁迅以新的希望,他内心的复仇情结得以点燃。来自越地的复仇传统,身历的血的教训所凝结的斗争哲学,对自己的仇人顾颉刚和研究系的痛恨,这多重因素促成鲁迅将内在的生命观隐含于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之下,既写出了古人的精魂,又表达了对当下国民革命的真实思考。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杰出的历史小说《铸剑》诞生在风云激荡的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它深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热烈歌颂了“火与剑”,赞扬了“拳来拳对,刀来刀当”(《两地书》七十九)的战斗精神,它是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席卷南中国的武装斗争风暴影响下的产物,鲜明地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铸剑》写于1927年4月3日。这篇小说几乎是人们公认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鲁迅自己也说:“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对照《列异传》和《搜神记》中有关干将莫耶的记载,这篇小说确类一次扩写,它和《补天》《奔月》虽都属《故事新编》中早期创作,但和《补天》《奔月》确有不同,那就是从这篇小说字面上看不到直接影  相似文献   

12.
《铸剑》是鲁迅先生的第三本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取材于《搜神记》、《列异传》及《列士传》。以《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为主,《列异传》所述的故事没有超过《三王墓》故事的范围,《列士传》有关传说的内容只有30字。鲁迅先生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  相似文献   

13.
《铸剑》:心理成长的隐喻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作品中不乏傻子形象,与她小说中众多充满灵气的人物形成极大反差。在其新作《群山之巅》中,装傻的单夏和被害的陈媛作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傻子,进一步充实了迟子建的傻子人物序列。通过其独特视角和社会处境,展现了傻子狭窄的生活空间,并以傻子的结局反思人类的终极幸福,由此完成了傻子形象的功能转变。这体现了迟子建追求理想人性的价值取向和不断调整创作理念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弃医从文的时候,却非常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海盗》等浪漫传奇。那么,青年鲁迅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热心,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给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上了怎样的烙印?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因素与一般的浪漫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并怎样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拜伦的《海盗》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者把《桃花源记》中的“外人”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文章认为,这不符合文意,是错误的。作者根据“外人”的判别主体是人,而不是洞,从而提出了富有创新的观点:即文中三处“外人”的含义因各自“内人”的含义不同而不相同。“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可解释为“完全像与自己不同的另外一种人”。“遂与外人间隔”中的“外人”,可解释为“世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可解释为“别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的《铸剑》与古小说中故事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 ,指出了《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 ;比较了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的迥异 ;论述了《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推陈出新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