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关于“乡土情结”一个奇特的“鲁迅现象”:鲁迅,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大都市里生活、创作、战斗的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竟主要描写农村.《故乡》、《风波》、《孔乙己》、《杜戏》、《祝福》、《阿Q正传》、《明天》……它们不仅数量大,而且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价值     
1922年3月19日,也就是<阿Q正传>脱稿三个月之后,<晨报副镌>刊出周作人的评论文章<关于(阿Q正传)>.其中的点睛之笔,是论断阿Q为"一个民族的类型""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此文是鲁迅过目而且首肯的,故对于阿Q的断语,特别值得注意.如果阿Q是民族的类型,而阿Q的致命伤是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则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根本弱点之评价,也就是缺乏生命价值的醒悟了.阿Q是不是民族的类型,固然难以论定,然而他确是现代文献中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民族的一面镜子,恐怕不待言吧.  相似文献   

3.
启蒙·人道·信仰--从鲁迅到余华再到辛格小说中的"三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中,常见到一些愚人.但大都是配角,像戏剧舞台上的小丑.然而,有三位作家写的三部小说中,愚人却是作为小说主角出现的.那就是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和美国获诺贝尔奖的当代作家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把他们所塑造的"三愚"放在一起来阅读,居然读出许多意味来.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影响下创作了<阿Q正传>,作为现代性焦虑的产物,阿Q形象被作者赋予了批判落后民族性,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阿Q正传>在对中国农民作虚假想象的同时建构了知识精英启蒙主体身份,因此,在其诞生不久就受到革命话语的极力抵制.中国国民性话语的谱系背后隐藏着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霸权,而启蒙精英们却对此一话语霸权缺乏基本的反思意识.启蒙话语将阿Q形象与农民身份捆绑的话语策略非但没有得到中国农民的认同,相反却意外地成为对中国近代革命主力军的诋毁与污蔑.因此,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阿Q固然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却不免是一个失败了的中国民族主义形象,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历史所无法认同.  相似文献   

5.
李小杰 《理论界》2009,(7):121-124
对于高晓声的评论,一般认为他是描写当代农村的高手,又或是继承了鲁迅批判社会的笔触.不过如果纵观高晓声的全部作品,就显得不够中肯.其实高晓声的小说根据其迥异的风格可略分为两类:除<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这些典型现实主义小说外,他还创作了具有<山中>、<鱼钩>、 <绳子>、 <钱包>、<飞磨>、 <心监>等现代意识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才是他文艺理想的真正的体现,而这恰恰是高晓声小说研究者一直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份现代意识,高晓声的小说才会从写实描写农村的生活转而描写人物,从描写人物转向深入人物灵魂和处境,故他不仅农村小说卓有成就,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呈现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这篇论文试图从他的文艺思想和作品来研究他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造成旧中国国民的生命价值观。本人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鲁迅笔下的阿 Q和孔乙己的重生意识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章回小说比较而言,<红楼梦>中的直白式心理描写较多,然而在经史教育的产物--"实录"观念的指导下,曹雪芹对直白式心理描写仍心存顾虑,而多以人物外在言行来间接暗示人物心理,因而相对于<红楼梦>这一人物众多、篇幅宏大的长篇巨制来说,非情节性的直白式心理描写仍显得十分不足.这种以言行来暗示人物心理的间接心理描写方式,虽然可以因其含蓄蕴藉而给读者提供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但是直白式心理描写的缺失,也使读者无从直接获知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而只能通过人物言行的暗示来作出种种揣测,从而造成对人物形象解读的差异;同时,缺少直接心理流程的描写,也影响到对人物性格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孔乙己》,用字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类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同时也看到封建科举制度涨害该书人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作为一篇小说,作者首先用叙述的方法交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活动的环境,随即又用肖像描写刻划了孔乙己的外貌,以及孔乙己在平常日子里的一些典型言行。这样,一个在特定环…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美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美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美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10.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周易>义理及<周易>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周易>卜卦事象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采撷<周易>及卜卦事象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下面笔者从具体作品出发,对上述现象略加考论,以求教于<周易>学及戏曲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1.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阿Q正传》的主人物阿Q的个性心理、作者创作意向及与阿Q悲剧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物三个层面着笔,阐释分析论述了阿Q悲剧的个性表象特征、内在心理实象及社会环境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造成阿Q悲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金庸的武侠叙事中,<鹿鼎记>这部奇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部通俗喜剧对中国文化基因中一些正反同体的价值元素的深刻揭示,使之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小说.它不仅是金庸的里程碑之作,也显示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通过与鲁迅笔下的阿Q和莎士比亚塑造的"福斯塔夫性格"等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新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及其塑造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形象,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理想化的明君典型,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一首<西江月>:"世界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首<西江月>充分说明了评书表演对演员的要求高,评书演员对作品的要求更高.评书有一套专门的写作方法,其中对人物的创作手法颇为讲究,只有在评书中"立住"人物,才能使整个评书作品更加的生动,具有吸引.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分析,向来聚焦于化失败为胜利的"精神胜利法".进而解读为性格的"双重性":骂人、施暴、自尊、自大、自慰、向往革命,又任人骂、任人欺、自贱、自卑、顽固保守、传统卫道.那么"精神胜利法"与"双重人格"的成因、心理机制,不得而知.借鉴兴起于十九世纪而兴盛于二十世纪的西方虐恋理论话语的观照.将会看到:阿Q的自贱、自卑、受虐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原来正是根源于他的自尊、自大、施虐,反之亦然,二者相反相成、互包互孕、互动互应,由此构成阿Q独特的虐恋人格."精神胜利法"正是其实现由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换的法宝:通过受虐来达到虚拟中的施虐目的;施虐虚拟,也即是"精神胜利法".由此成为阿Q受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典型是关系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然而典型的共性是什么?典型的个性又是什么?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特做以下探讨。一、典型的共性典型的共性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当《阿Q正传》刚刚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栗栗危惧,疑惑写的是自己,是在揭自己的隐私。冯雪峰说:“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①可见阿Q这个典型很有普遍性、代表性。那…  相似文献   

17.
对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这当然是必要的),对作品中其他人物,比如作为阿Q的对立面之一的假洋鬼子,则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我以为,为了深入理解《阿Q正传》达部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作品,更全面更充分地估价它的社会历史意义,对假洋鬼子这个人物进行认其的分析和探讨,是必要的。本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哭态"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统计,探讨了影响作者选择不同"哭态"的因素及"哭态"描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不管人们的小说观念将继续发生多么巨大的嬗变,但最终人们还得承认小说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样式。小说家可以淡化人物的性格描写,可以降低情节在小说结构中的作用,但谁也不能完全避开对人物关系的触及,而只要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功能即显示无疑。所以对小说家来说,关键不在于是否进行叙事,而在于叙事视角的选取是否得当。在鲁迅的《孔乙己》里,构成人物关系的成员有小伙计、孔乙己、掌柜、酒客、讨茴香豆吃的孩子们,以及未出场的何某人和丁举人,他们都可以充当故事的叙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包括现代文学学术界以及鲁研界,大都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解释为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可笑而滑稽、迂腐而固执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